第242章
经悄然萌生,如同暗流涌动,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下蓄势待发。
作为穿越而来的人物,林小风怎能不洞察汤兴家的心思呢?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是一种对局势了如指掌的自信。他微微点头,示意众人回到各自的位置,那动作中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环视着群臣,目光逐渐变得冷峻,仿佛能洞察人心,开口说道:“诸位刚才所说的,朕都听到了。有的人说得有理有据,字字珠玑;有的人则只是妄言而已,不知所云!”
“光时亨,你说京师可以防守,那打算如何防守呢?说来听听,让朕也听听你的高见!”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讽刺,几分试探。
光时亨眼珠一转,似乎想要寻找最合适的措辞,回答道:“京师有百万百姓,如果招募十万民众,必定能够众志成城,守城无忧。”
林小风面色阴沉,追问道:“那打算如何招募?是强行抓丁,让百姓心生怨恨,临阵倒戈;还是募兵,那钱从哪里来?军饷可以拖欠,但粮饷怎么办?难道让百姓自己背着粮食来守城吗?此举岂非寒了民心?”
林小风一连串的质问如同连珠炮一般,让光时亨愕然无措,他结舌地说:“这钱粮是户部的事情,臣只是讨论策略,未曾深思细节。”
林小风大怒道:“好!朕现在就提拔你为户部尚书,如果你没有对策,朕一定斩了你的首级,以示天下!”他的声音响彻大殿,震得人心惊胆战。
然而,林小风并不是真的愤怒,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怎么会让他动怒呢?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诱汤兴家出手,光时亨只是个小卒,汤兴家才是幕后的主使,这场戏的主角还未登场。
光时亨惊恐万分,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息怒,臣臣也是为朝廷考虑,一时失言。”
林小风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嘲讽:“光时亨,你聋了吗?朕已经封你为户部尚书了,快说说你的对策,别让朕失望!”
听到“请”这个字,光时亨真的害怕了。在大明,很少有人能承受得住林小风的“请”字,那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杀机,光时亨显然不是其中之一。
他磕头如捣蒜,额头上的汗水涔涔而下:“陛下恕罪,臣不该在朝堂上妄言,请陛下息怒,臣愿再思良策。”
林小风看着跪地乞饶的光时亨,心中仅存的怜悯也消失了。如果光时亨拒不认罪,林小风或许会因为他的硬骨头而释放他。大明末年,文臣的风骨已经很少见了,他怎么能让它灭绝呢?然而,光时亨的骨头也太软了,让他不禁有些失望。
林小风摆手让光时亨退下,时机还没到,稍后再杀也不迟。他环视着群臣,悠然地说:“朕不是昏君,自从天启七年八月登基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朕的心中何尝不苦?朕想中兴大明,但天意不遂人愿。现在流贼肆虐,建奴嚣张,人心浮动,京师难以防守,朕心忧如焚。”
“朕很失望,不仅对自己失望,对你们也很失望。朕本以为,吾等君臣可共克时艰,奈何”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悲凉,几分无奈。
“臣等该死,上不能与君分忧,下不能解民倒悬。”内阁首辅汤兴家跪在地上请罪,他的声音低沉而诚恳,似乎真的在为国家的危机而痛心。
有些事情可以不做,但态度一定要表明,这是官场上的生存法则。
“臣等有罪!”群臣纷纷跪倒在地,声音响彻大殿,却显得有些空洞无力。
“都平身吧。按照李邦华的计划,太子、永王、定王、六宫内眷及内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其余的人都和朕一起固守京师,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至于前往南京的官员名单,就由李邦华来拟定。”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决绝,几分坚定。
林小风心里很清楚,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他面前只有三条路可选:守、逃、和!然而,逃路不可取,一旦南逃,后果将不堪设想;和谈亦非良策,大明一朝的底线不能破。最后,他决定选择守策,守住北京,只要李自成不能攻入北京,大明的根基就还在,历史或许可以重写。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旨!”李邦华领着三十多位官员下跪接旨,他们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几分决绝。
支持李明睿的官员见状,略一思索,也纷纷跪地接旨。他们知道,这是皇帝的决定,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皇帝让李邦华拟定随太子出行的大臣名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李邦华已经悄然受到了重用。想要前往应天避难的人,必然会向李邦华靠拢,这是政治场上的风向标。
转眼间,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跪地接旨,他们的身影在烛光下摇曳生姿,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汤兴家的面色凝重,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对他来说,上策是留下皇帝和皇子,都献给李自成。只要迫使林小风下退位诏书,就是大功一件,李自成也会升他的官、加他的爵。然而,如果太子逃走而林小风留守北京,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到那时,他不仅无功,反而会被特殊针对。他早就听说,大顺对待无功的明朝官员非常残忍。
投名状没了,他心里没了底。政治游戏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现在皇帝和大部分官员都同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