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望向林小风,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陛下,此题本上所列官员,皆有不职之嫌,然是否真要全部罢免,还需三思。”
林小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决绝也有无奈:“李阁老,朕意已决。朝堂之上,若尽是庸碌之辈,我大明何以安邦定国?朕要的是能臣干将,而非尸位素餐之徒。”
言罢,他环视四周,目光如炬:“削籍之罚,虽重,却可警醒百官。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江山,不是靠他们守着的,而是靠朕,靠每一个真正为大明着想的臣子!”
此时,紫禁城内的气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但林小风的话语,却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大明的未来,描绘着一幅崭新的蓝图。
“至于官员俸禄,朕亦有所考虑。”林小风继续说道,“户部当制定合理标准,朕自会从内帑拨款补贴。朕要让官员们无后顾之忧,全心为大明效力。”
言及此处,林小风突然话锋一转:“另外,朕欲成立土地司,专司土地之事,以解百姓之苦,安民心,固国本。”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他们知道,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变革,也是林小风为解大明困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紫禁城的春天,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明媚了。而在这片明媚之中,大明的未来,也正悄然绽放出新的希望。
“这土地管理的事儿咋整啊?”李邦华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
“对啊,为啥老百姓会造反呢?表面上看是吃不饱饭,实际上啊,是土地问题闹得。”林小风叹了口气,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片饱受苦难的大地。
话说到明末那会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犹如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国家。藩王们的胡作非为,自然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但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老爷,如同贪婪的野兽,到处抢占地盘,还耍尽滑头,藏匿土地,以逃避交税。结果,国家的粮食税收不上来,国库日渐空虚。税收是定好的,他们少交了,那苦头自然就落到了农民兄弟的头上。一个个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这时候,官府又在哪里呢?他们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救济百姓吗?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官府只知道催税,仿佛他们的眼中只有那冰冷的银两,而无视了百姓的生死。本来田税加上各种杂役就重得要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辽东那边战事又急,军费猛涨,老百姓简直是活不下去了。
破产了还不够,欠税的还得被抓去坐牢。在监狱里,他们遭受着鞭子、棍子的伺候,各种狠招都用上了。没多久,县衙的监狱里都塞满了欠税的百姓。他们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只能在绝望中挣扎。最终,老百姓只好揭竿而起,用武力来抗争这不公的命运。
虽说朝廷后来免了一年的田赋,但那只是临时的缓兵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得成立个专门管土地的部门不可。
“这土地管理部门到底是干啥的?”李邦华一脸茫然地问道。
林小风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反问道:“咱们大明,谁不用交税啊?”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答案。
户部尚书邵师韩脱口而出:“皇家的庄园、藩王的土地,还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地产。”他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
林小风点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那些说士绅不用交粮的全是瞎扯。他们只是减免部分税收,并不是全免。那些有特权的人家,每丁每石地只交点物料银,不用交劳役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完全逃避税收。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地主张三,他有地有丁,按规矩得交这么多钱:地租加上人头税,再加上各种附加税,算下来得二十五两多。”他算得津津有味,仿佛每一笔钱都关乎他的切身利益。
“但如果张三是个三品大官,有特权,那交的就少多了:减掉一部分,最后就十八两多点。”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讽刺。
“你们看,不管张三官大官小,地租是跑不掉的,只是劳役费能减点。可到了万历末年,劳役费都能折算成地租了,但减免的还是很有限。”他解释道,仿佛想要揭开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
“既然就这些人能免税,为啥田赋还是年年减少呢?”李邦华忍不住问道。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明白其中的缘由。还用问吗?谁都想把地挂靠到藩王、宗室名下,交点保护费好逃税。藩王宗室们坐享其成,乐不可支,甚至还兼并土地,出租赚钱。这样一来,地主富户虽然也交钱,但比田赋少多了。两边都得了好处,就朝廷和老百姓吃亏。等到官府再摊派,老百姓的田赋噌噌往上涨,苦得要命。
看着大家都不说话,林小风笑了:“我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这个!”他的笑容中带着坚定和决心。
他接着说:“第一,除了皇帝赐给藩王、宗室、贵族的田,其他的都得交税。”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