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在荒漠里种庄稼
古代耕种之法,最简单粗暴的莫过于烧荒。
可是在西域,孟焕不敢烧荒。
绿色是西域极度珍贵的颜色,就算是哪一天大汉势弱,未来要退出西域之地,他也不会轻易放火烧林。
黄河泛滥,或者说是大河泛滥,必有原因。
破坏永远比建设更简单。
后世每一个王朝为了治水、治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在近现代依靠高科技逐渐完成这一壮举。
所以,将西域建设成粮仓,没办法借鉴江南和河套平原,要充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完成这些事情。
一连等了半个多月,从匠作府带来的农家子弟才勘察完康居及周边地区的地貌。
“怎么样?赵匠作,康居这一片可否作为未来西征的西域粮仓?”
带队之人是公孙造推荐的当代农事大家,赵垄。
他的名字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他的儿子则是……
嗯,他儿子赵过,估计认识的人也不多,赵过是汉武帝晚期出现的农业家,代田法的开创者。
同时也是西北大开发的始作俑者,旱地耕种法发明者,将西北荒地化作良田,为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莫说后世人记住他的人很少,就连当时记录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也没能为这样一位大才写下只言片语。
反而到了东汉时期,才由班固归根溯源,将这位大才单独记录在《汉书.食货志》中。
“都护挑选的地方确实比龟兹和赤谷城好上许多。”
“哈哈,我就说我是西域通吧,其实蓝氏城那边也不差,只不过……孟某素来和善,大月氏与我大汉乃是盟友关系,不可轻易染指。”
赵垄翻了個白眼,倒也没有反驳什么。
只见他摊开舆图,拿出炭笔在羊皮作的舆图上划出了一个圈。
“光凭康居现有的农田,想要让郿侯您养活二十万军队,养活康居城内三十万民众,还是远远不够。”
“想要让康居,乃至西域成为西北粮仓,需先动水利。”
说完,赵垄指向了舆图中用虚线表示的四条河流。
“其他诸国暂且不论,先解决康居的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
“流经康居的锡尔河不足以节流分支,需从阿姆河引流注入锡尔河,然后以锡尔河节流分支出若干细弱支流进行灌溉。”
赵垄的神情有些严肃:“郿侯,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啊!不比李冰造都江堰,郑国修建郑国渠轻松多少!”
看着舆图上的地势地貌,孟焕也是有些头皮发麻。
原本的种植区在伊犁河附近,这一片不需要动用太大工程,已经有农家的人去引流开垦。
难就难在要扩大军垦的规模,就必须去触碰更多无人的黄沙与戈壁。
李冰造都江堰花费了近二十年,郑国渠也耗费了秦国十年的国力。
十年,孟焕能有几个十年去等待?
而且郑国渠可是号称用了一百万人去修建,他在西域征召一百万本土的民夫,估计长安城都要发生地震。
“时间太久,有没有循序渐进,先一步一步满足的可能?”
“有,旱地耕作当用代田法!”
“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
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
赵垄解释了一番原理,孟焕也是听得一头雾水。
这已经触及到了他知识的盲区。
论打仗他算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好手,论种地,不好意思,玄甲寨所处的戈壁基本告别了种地。
能种地的地方必有人烟,不适合沙匪隐匿踪迹。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我不懂这些,我只想知道,用你这个什么代田法,可有办法在明年让我在康居北面见到粮食?能否供养我的大军?”
“见到粮食没问题,但是供养大军很难。”赵垄如实说道。
“不过郿侯为何不两头并进?一方面用代田法农作,一方面征调民夫二十万,慢慢去做细水引流之事?”
二十万!!
孟焕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细细沉思着。
整个西域的人口加起来有没有五百万都呛,这一口气拉出二十万民夫,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说他造就出的水利对整个西域都是贡献,可西域他不是一家之言就能做主的地方,北面就有七八个小国,谁出的多,谁出的少,没办法公平去衡量。
“行,那我就听你的,两头并进!民夫我让赵将军去要,不给就抓!”
“粮食我也去一封书信,给陛下阐明前因后果,争取到陛下出力帮忙。”
一想到又要找陛下要钱要粮,孟焕心中也有些烦躁。
这样持续至少十年起步的工程,不是他拿张掖郡的家底就能满足得了的。
从漠北带走的财富和战利品,那是供养军队,兑现对陛下承诺的自给自足的底气。
经营西域,是为了让大汉的疆域更加稳固,避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