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130 章

第 130 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习惯一直在某个地方待着。

再说了,通判是五品的官,他也没资格让四品的带刀护卫跟着他。

白五爷不行,别的没有官职的人却行。

他现在只有最后一个顾虑,如果他还没正经当官就已经找好了身边的哼哈二将,朝中会有人说他架子大弹劾他吗?

包拯顿了一下,他还真没想到这小子能问出这么个问题,

“弹劾应该不至于,官员外出历练都会带着亲信,最少最少也有个书童跟着,景哥儿又不会沿途搜刮百姓,御史台为何弹劾你?”

他当年刚当官的时候没有招揽幕僚,只带了个书童就前去赴任,事实证明,带的人少的确容易吃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县衙再小也是个衙门,朝廷安排的幕僚会拉帮结派,还有些会和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当县令的话的确不好管。

县令主簿等官由朝廷派遣,隔个三五年就会换任,但是县衙里更多的还是当地差役,像捕快捕头之类的差事都是本地人在当。

县令要是不够强势,底下人就能让他在任期内当个摆设。

官不是好当的,想当好官更是不容易,县衙尚且如此,州府的衙门更不用说,所以朝廷对官员招揽幕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能招揽到人不算什么,招揽到人手之后能用人才是真本事。

县令可能被底下人架空,主官也能被招揽来的幕僚架空。

用人之道三两句说不清楚,还是得亲自经历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苏景殊:啊?

俩哥哥离京上任后给他写的信里说的都是怎么怎么高兴,没说可能会被架空啊。

当官果然是个技术活,看来他最近得抓紧时间学习权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者不拒,尽管来折磨他。

玩心眼儿而已,他上辈子就会。

小小苏的眼神逐渐凶残,完全没有被包大人的说辞吓到,“也就是说,官员上任的时候想带多少人全看他们自己,朝廷其实不会管,对吗?”

“也要看自己的俸禄能养多少人。”包拯提醒道,“幕僚的俸禄要主官来出,俸禄太低可不行。公孙先生,你那里有没有《登途须知》,有的话可以提前给景哥儿看看。”

“《登途须知》?”苏景殊不明所以,“那是什么东西?”

“是官员离京赴任的注意事项。”公孙策回道,“等景哥儿回京授官后朝廷会发,里面写的东西很值得一看,不过我这里没有,明日可以去金大人那儿问问。”

苏景殊:……

厉害了大宋,连官员赴任必备手册都有。

考上进士有同年录,当官了有《登途须知》,朝廷好像很喜欢这种奇奇怪怪的小册子。

他也喜欢。

小小苏煞有其事的感慨一番,没有再打扰两位大佬商量正事。

他先回去休息,等明天去金大人那儿问问,看看那《登途须知》到底是个什么大宝贝。

公孙策目送他走远,然后才叹道,“景哥儿这年纪,路上的确得小心点。”

赴任的地方离京城近还好,要是离的太远,带再多护卫他们都没法放心。

高官出京可以带禁军随行护送,通判只有五品,再怎么是状元郎也不好和其他士子区别太大,没有五品官员出京还调禁军护送的道理。

包拯捏捏眉心,“历代状元初次任职都在京东京西两路,应该

不会太远。”

离京城越近越安全,朝廷给新科进士授官也得考虑他们的能力,一个个的都是生瓜蛋子,安排的太远有可能回不来。

离回京还早,不说这个了。

包拯将下午在牢里的审问结果告诉公孙策,那些管事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管家应该知道点什么,但是他对襄阳王忠心耿耿,一时半会儿没法从他口中问出线索。

想知道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还得找出襄阳王府那些黄金的来历。

公孙策摇摇头,“大人,没听说大宋境内出现过那么大的金矿,会不会是襄阳王插手了出海的生意从海外运回来的黄金?”

账本上只写了某年某月进项多少金,并没有写明黄金来路。

可能别处还有一份写明黄金来路的账本,也可能襄阳王为了防止账本落入朝廷手中根本就没有那么个账本,只有他们拿到的这份不清不楚的线索。

不是从大宋来的话,海外的黄金更找不到出路。

本朝开国时便设市舶司于广州,之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

大宋的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舶载重量可达五千石,通过海外贸易赚到八千万两黄金不是没有可能。

问题是,市舶收入是大宋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由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管理,如果真的牵扯到市舶司,其中的利益牵扯怕是不比襄阳王要造反小哪儿去。

公孙策越说心情越沉重,本来要来查襄阳王造反就已经很不好查,现在又可能会牵扯到别的利益,这案子怕是没法再往下查了。

那些黄金出自大宋境内还好,最多最多也就牵扯到金矿一地的官员,要是牵扯到市舶司,怕是大半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