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飘了
了,要不然下一次就是李学武糊弄他了。
还有个好事,那就是华清那边来人了,第一批支援的师生队伍不算是很庞大,但也不算少。
汽车工业系的来了六名老师,二十八名学生,直接被技术处夏中全领走了。
化学系的来了三名老师,十二名学生,被景玉农安排在了在筹建的汽配厂,主要支援海绵厂的建设。
其他包括无线电系、半导体系、燃油轮机等等各方向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均被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瓜分掉了。
在李学武的筹备和推动下,全厂上下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那就是厂里很重视技术发展。
尤其是贸易项目关联的几个单位和分厂,更是把科学技术发展放在了特么重要的位置。
轧钢厂要向全面型企业发展,打通上下游工业技术壁垒,势必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
现在华清来对口支援的都是专精于技术的大拿,就是各部门创造成绩的指路明灯,怎么可能不认真对待。
倒是这些师生被轧钢厂各部门领导的抢人热情弄得有些惊讶和错愕了。
按照厂里的通知,他们是被安排来劳动的,是社会实践学习,是重新领悟大学习思想的。
我们拿你们当同志,当学习的榜样,你们这么客气,把我们当老师、当新希望算怎么回事!
太热情了,实在是太热情了,有点受不了了。
本来一个个脸上挂着担忧的从车上下来,再面对厂里的尊重和期盼,他们有些感动的烧心了。
中午李怀德特意安排食堂给这些来厂锻炼学习的华清师生们准备了一份猪肉炖大白菜,差点让这些人把泪掉碗里。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来校的师生捧着饭盒低头扒拉着饭,再抬起头来,脸上全是阳光。
终于找到组织了!
李学武并没有参加华清师生的欢迎会,只同来送人的吴有庆见了个面,还是在他的办公室里。
吴有庆满怀感慨地看着楼下的热闹场景,不知道该怎么跟李学武说声感谢。
李学武很理解他的心情,接了沙器之泡好的茶端给了他,笑着说道:“风雨同舟我会讲,但我想说意气相投更合适些,之于你我,丛云叔”。
吴有庆抿着嘴点了点头,搓了搓脸,这件事还真就跟别的说不上,到头来还是两人之间的缘分。
在京的学校多了,出事的老师和学生也多了,李学武为啥关照他,关照华清。
这个人情吴有庆得认,李学武说的话他也认同,大恩不言谢,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对彼此之间感情的亵渎和侮辱。
李学武不善于安慰人,尤其是男人,一杯茶,一句话,哪里来的那么多虚情假意。
两人就着楼下的师生谈了谈华清的现状,就吴有庆介绍,现在还不敢大范围的调人来这边,怕里面有差池,引起更不必要的麻烦。
是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李丛云考虑的还是稳妥些,一批一批的送,稳定一批是一批。
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也好快速解决,不至于影响了所有人。
吴有庆上来找李学武说的意思就是,华清来的人,原则上还是劳动锻炼,社会实践,跟参与科研没有半毛钱关系,更说不上什么带教。
但是,轧钢厂怎么安排这是轧钢厂的自由,学校这边充分尊重工厂的需要和安排。
李学武明白吴有庆话里的担忧和意见,表示这件事是已经谈妥了的,华清来的人不会聚在一起的,都是分散开来安置。
一个联合企业就够这些人忙活的了,还有造船厂和工业基地呢,就华清那些人来了也是江河入海,散于无形了。
科学技术在本质上还是淳朴的好一些,李学武不希望这些师生把华清的那套东西带过来,更不希望轧钢厂再经历一次变革。
李丛云所担忧的,和李学武、李怀德等人想的一样,双方已经在上次的见面会上达成了共识。
在给吴有庆做出解释的同时,李学武也给保卫处下了命令,严密监控这些来厂锻炼的老师和学生思想动态。
华清师生的到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李学武相信李怀德的实力,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技术人才来到轧钢厂,参与他设计的这个大项目。
这个时代和大环境对这些人是不友好的,但李学武努力用未来和成绩给李怀德画了一张超级大饼,让他包容了这些人。
李怀德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大环境下是对这些人不友好的。
可他依然坚持相信李学武,他相信李学武不会办错事,这些人一定会有用。
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很清楚,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只有那些闭着眼睛装看不见的人才会说这些人有问题。
李怀德的原则就是,为我所用者优,不为我所用者劣,很现实的一套理论,完全符合李学武的实用思想。
他不想关注这些师生的思想是什么,意识形态是什么,这跟他没关系,这些人也不是轧钢厂的人,只是来“干活”的人。
轧钢厂提供干活的环境,提供促进工作良性发展的生活环境,通过限制这些人的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