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山高路远(6 / 7)

题吧”。

——

三月十号已经开过一次会了,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敲定。

最近半个月内,一直都在搞这个。

李学武说自己忙,其实是搭建集团框架忙。

集团公司,意味着从工厂的单一管理模式,直接跨域到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方式。

最直接的问题,集团成立,是要组建一套管理班子的,包括各部门处室。

而轧钢厂原本的班子要重新组建,现有的部门要进一步缩减,职能重新划分。

现在大家心思都活了,知道进步的机会来了,光是瞄着各处室一把岗位的就有多少人呢。

不过李学武看着他们激动,自己却一点激动的心都没有。

该怎么进步,他的路已经铺好了,至于其他人竞争岗位,其实他们没看清关键问题。

轧钢厂晋级,可能上面不会大动管理层,基层是要变动的。

集团化目标建设,管理层要变动,下面的变动更大。

这些人紧盯着同事不放,其实是有点坐井观天了。

他们也不想想,上面哪可能让轧钢厂猛地提一批科级和处级干部往上走啊,必定是要外调。

甚至集团机关和各工厂机关,都要重新梳理组织关系。

现在李怀德等人忙着做的可不就是尽可能的在晋级前提拔和培养一批干部嘛。

要是年底晋级了,再想提拔可就不好说了。

除非集团化目标彻底实现,集团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权利,对干部的使用可以拥有更多话语权。

但很显然,这一过程被搀进来的沙子不会允许轧钢厂本来这一系太过强大的。

李学武在配合谋划和组建集团化架构的时候就隐隐有了觉悟。

老李是没问题的,只要他稳扎稳打,必定步步高升,上面必须给足这个面子。

但至于说各工厂一把手,以及集团化的其他重要位置,恐怕就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了。

谷维洁、景玉农等人为何团结了,很简单,自己人还算了解,可以合作。

现在是一致对外的时候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一边是要尽快地推进轧钢厂步入集团化的快车道,一方面又是抓紧时机布局势力,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竞争,无处不在,老李在努力,其他人也在努力。

只有大傻子才会在这个时候搞窝里斗呢,浪费时间和精力,到时候栽了都不知道因为啥。

不过闷头发展的时候,并不耽误他们剪除以前的尾巴,清楚看得见的隐患。

下午李学武往建筑工地检查的时候,彭晓力给他说了个消息。

轧钢厂原书记杨元松被调整了,说是去了陕省,一机部下属的部门。

好家伙,李学武很意外,也是预料之中。

他知道李怀德要发力,收拾上次的残局,就是没想到手段这么狠,一脚把人踢到了那么远。

不得不说,陕省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

但还是得说,那地方大城市还好些,一般城市来说,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东边的。

只是去陕省,再想回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了,杨元松自己有关系,这算是壁虎断尾,求生本能了。

你看看他的结果,与杨凤山的结果对比,就知道他还是有几分算计的。

杨凤山就比较耿直了,倔强的内心下是不趋于强势的孤立,自己把自己搞的孤立了。

在这个时期,他输给李怀德不冤枉,被杨元松当踏脚石也不冤枉。

但还是得说,杨凤山比杨元松有坚持,至少还有几分底线。

关于杨元松,李学武对他的印象是彻底恶劣了。

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完全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来看待他对轧钢厂的几次动作。

其实李怀德应该是知道的,李学武有过猜测,只是当程开元对两人和盘托出的时候,才知道杨元松到底做了多少事。

现在知道的,程开元闹的那一场,就是他在背后谋划并组织实施的。

甚至相关的人员都是他联系的,程开元都说出了几个名字,是厂里中层管理。

李怀德听进去了,也记在了心里,但并不会急于采取什么动作。

这些干部以前跟杨元松有过接触和合作,上下级关系有感情。

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自然有所偏向,但并不影响对他们的使用,至少暂时是这样的。

往后还是要慢慢的观察和评价,毕竟说出这些名字的是程开元,李怀德对他并不信任。

如果他故意说出几个名字呢,或者这些名字里真假搀和,谁去辨别?

真要想做大事,就不要在乎这些小节,有问题慢慢处理就是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工厂更是需要如此心细。

除了程开元站出来的那一次,李学武去津门遭受的埋伏,也有他给出的信息和建议。

甚至李学武的行程信息都是他从厂里获取并交给对方的。

这是要把轧钢厂关键人物往死了收拾呢,包括李学武这个接班人。

李学武知道了也没办法,接触不到,且对方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