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 清晨大热销
次日清晨,百音坊仿佛被晨光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较之昨日,每位摊主都披上了一袭从容不迫的老练外衣。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展销会甩货的节奏,又好像他们早就会甩货。
摊贩们悠然自得地坐镇各自的小天地,吆喝声此起彼伏,却不再似初来乍到时的急促与慌乱。
他们的吆喝声转而变得抑扬顿挫,如同山间清泉,潺潺入耳,悦耳动听。
他们巧妙地调控着呼吸的节奏,将每一个音节都拉得悠长而富有韵味,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声音的盛宴:
“来来来,过往的顾客,驻足片刻,赏光一观,此间好物,皆是品牌之物,厂家直供,无中间商赚差价。”
不论是售卖美食佳肴的,还是经营日用百货、服饰穿戴的,这句口号几乎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仿佛是从电视广告中汲取的灵感,又或是从那些热销蚊香的摊点那里学来的妙招。
因为,电视和蚊香,确确实实是电视荧幕上耳熟能详的名牌商品,质量上乘,信誉保证。
这样的吆喝,不仅吸引了顾客的注意,更增添了几分市场的热闹与繁华。
如此这般,清晨的百音坊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乐章,吆喝声此起彼伏,高低交织。
如同山间溪流与瀑布的合奏,时而悠长缠绵,时而短促有力,袅袅余音,不绝于耳,构成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
百音坊,这个名字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它名副其实地化身为声音的海洋。
各种叫卖声、交谈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起起落落,宛如自然界中最和谐的旋律。
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嚣,真切地感受到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勃勃生机。
或许是昨日电视机那震撼人心的宣传攻势发挥了巨大效应,清晨的曙光初现,便已有络绎不绝的顾客涌向电视机摊位。
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将电视机展示区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薛秉承,这位勤勉的领头人,天边尚未泛起鱼肚白,便已起身,他吆喝着销售科的人员,以及工人们,在一片忙碌中迅速整理好了销售场地,准备迎接这突如其来的销售热潮。
他心中暗自惊喜,未曾料到如此清晨便能迎来开门红的盛况。
这份突如其来的喜悦让薛秉承与他的同事们兴奋得连早餐都顾不上享用,直接投身于如火如荼的销售之中。
与此同时,肖卫、杨梢、赵爱军等人的摊位也早早地张罗开来,他们不仅售卖着晒干的蘑菇,还摆放着诱人的变蛋与酸辣爽口的泡菜。
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有趣的是,购买肖卫货物的顾客们,纷纷放弃了让肖卫直接打包的便利。
转而前往邻近青莽的摊位,挑选精美的竹篮子,再回到肖卫这里,将心仪的商品小心翼翼地装入篮中。
仿佛这样一来,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份生
活的仪式感与对品质的追求。
如此一来,不少食客听闻柳坝变蛋的盛名,偶遇之下生怕错失良机。
便毫不犹豫地购下两个硕大的竹篮,将肖卫摊位上那些享誉四方的名牌小吃悉数装入,直至篮中满载而归,方才心满意足,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
买个篮子提东西,这股风潮似乎席卷了整个百音坊。
无论顾客是选购清香宜人的蚊香,还是品尝风味独特的变蛋、泡菜、甘蘑菇,乃至韦名摊上的各式精致小吃。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搭配上一个竹篮,仿佛这已成为了一种时尚与品味的象征。
更有甚者,部分顾客在购得竹篮之后,意犹未尽,继续挑选起花篮、果盘乃至小巧玲珑的竹斗等各式竹制器皿。
只要是能装物品的竹制品,无一不受到他们的青睐,竹器成为转街购物时争相抢购的热门之选,因为手提篮子一边走一边买东西放进去太实用了太方便了。
肖卫在忙碌之余,也不禁被这股热潮所感染。
他一边熟练地给客人挑选着圆润饱满的变蛋,一边好奇地向顾客打听:
“这些竹篮子真是抢手货,你们怎么这么喜欢它们呢?它们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话语间透露出对这份意外之喜的惊喜与好奇。
手提着装满变蛋的竹篮,客人满面笑容地解释道:
“这篮子啊,工艺真是没得说,编得既结实又美观,打磨得光滑细腻。
三元钱一个,买回
去能长长久久地用,别提多方便了,啥都能往里装,真是出门逛街提东西的好帮手。”
客人心满意足地提着大半篮子变蛋,又细心地添了三斤干蘑菇和两罐酸辣爽口的泡菜,这才满载而去,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目送客人离去后,肖卫转头对杨梢感慨道:
“你看青莽哥他们,都不用怎么吆喝,这竹编的东西就嗖嗖地往外卖。
你瞧瞧,昨晚刚进的货,这才一个早上的功夫,就卖出去大半了。”
赵爱军在一旁附和道:“关键还是他们的竹器做得太精致了。
你看那蝈蝈笼子,简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