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四十九章 开始伐宋

第三百四十九章 开始伐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士,历事三朝,刚阿正直,是坚定的主战派。

许翰认为,不能因小有挫折就丧失斗志,他希望赵桓能向汉高祖刘邦和蜀汉皇帝刘备学习,他们用兵屡败屡战,却始终不失进取之意,最终留下千古圣名,是真正的大英雄。

许翰还认为,赵桓之所以对于抗战胜利有所疑虑,是之前姚平仲劫营失败造成的。他觉得种师道说的有道理,姚平仲之所以失利,是因劫寨之法不当,而且,当时朝廷不用老将种师道主持此事,而是用骁将姚平仲主持此事,还有不听谋将之言而听贪功之言导致的,不是赵宋王朝不能打这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许翰对种师道很看重,将他比作秦朝的王翦,汉朝的赵充国。

许翰的主张是:令种师道统领天下之兵,挥师北上收复河北、河东和山东,为上策;令种师道当枢密使选将将兵,为中策。嫌弃种师道老了,解除种师道的兵权,为失策。

赵桓接受了许翰的建议,加封种师道为太尉,任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和山东宣抚使,驻军滑州,伺机跟大元帝国开战。

不过种师道虽然名义上是太尉、河北、河东和山东宣抚使,但实际上他手中兵马寥寥无几。

——出于对武将的防范,如今赵宋王朝的兵马,还是分散在众多武将的手上,实际上,赵宋王朝并没有建立起来统一的指挥。

但这其实也没关系,种师道到了滑州以后,就要求各军将领前来滑州,统一接受他的调遣,向大元军发起进攻。

这时,只要赵宋朝廷给种师道足够的支持,宋军就能统一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战。

然而,虽然要求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与此同时,力主和议的势力也很强大。

深受赵桓信任的耿南仲和唐恪以及突然从主战派变为主和派的吴敏认为,一旦开战,则后患无穷。

耿南仲、唐恪和吴敏建议赵桓派使者去元大都告诉江鸿飞,前线军民不肯割地,赵宋王朝为了避免两国开战,愿意给大元帝国岁币,以代割地之约。

赵桓觉得,这个计策好。

如果江鸿飞同意,赵宋王朝就可以保住河北、河东和山东;

如果江鸿飞不同意,赵宋王朝就当没说过好了。

赵桓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大事,这个馊主意其实代表他还想撕毁元宋两朝签署的和约。

不久之后,赵桓依此计派给事中王云和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曹阇前去元大都议和。

与此同时,赵桓又下诏给准备开战的种师道,令他不得轻易进兵。

赵桓的朝令夕改,让前线的宋军将士气得差点没吐血,一些宋军将士向种师道建议,别听朝堂之上的那些不懂军事的相公老爷的,咱们直接开战吧,要不然,军心就散了。

吴敏、耿南仲等宰执听说,北上之军有可能要向大元帝国开战,立即上奏赵桓,同时派人火速前往滑州传达命令,严禁宋军将士出兵攻击大元军。他们还派人给各军送去军旗,竖立在中军大帐前,旗上写着几个鲜明的大字:“擅出兵者必依军法处置!”

主战大臣与主和大臣争论不休,赵桓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会儿觉得主战派有理,一会儿又觉得主和派说得对,摇来摆去,莫衷一是,总是朝令夕改,这使得赵宋王朝的政令极为混乱,前线的将士因此被折腾得筋疲力竭,士气全无。

其实——

不论和战,都要具有统一的声音,以及贯彻的执行力。

可赵桓,不论是和,还是战,都只是说说而已,很多举措都是自相矛盾的,关键还总是反悔,让下面如何执行?

这么说吧,从思想上来讲,赵桓也是想努力将赵宋王朝治理好的;从行为上来看,赵桓也可谓夙兴夜寐,勤于朝政,兢兢业业,战战兢兢,自即位以来,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经常召见大臣商议国事,绝对是鞠躬尽瘁。

再说个佐证。

赵桓即位后,皇后朱琏见赵桓的后宫冷冷清清,没几个妃嫔。

害怕别人说她是个妒后,朱琏便给赵桓纳了十个妃嫔。

可是,直到现在为止,其中九个都还是处女。

这是除了因为赵桓实在不好女色以外,还因为赵桓一直吃住在皇宫中,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宠幸女人。

又过了一个多月,江鸿飞还是没有答应赵宋王朝的议和,更别提赵桓君臣想要的用钱买回河北、河东和山东了。

这时,无论是赵桓,还是赵宋王朝的大臣,大多都已经意识到,江鸿飞很可能于秋季出兵南下伐宋。

但究竟该怎样应对这场战争,该怎样保卫赵宋王朝,从赵桓到赵宋王朝的一众大臣似乎都没想出什么良策。

经过一个多月的争吵,赵桓考虑再三,觉得若割让河北、河东和山东给大元帝国,那他真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于是决定采纳徐处仁、许翰、何栗等主战之人的建议,拒绝割地求和,然后令河东置制使姚古统兵收复河东,令河北制置使种师中统兵收复河北。

——山东虽然没有黄河作为天险,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黄河结冰,山东方向也可以守。关键,只要赵宋王朝能夺回河北,跟大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