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不然呢
陈兴泉此前的业务是做塑料制品,仁桥地区做这种业务的企业有几千家,基本上都是家庭小作坊,挂在生产队名下,但实际上是农民自家的私人企业。
塑料制品的好处在于技术门槛低,拼的是小创意和销售能力。
像塑料饭菜票这种东西,其实最早就是某个人开的脑洞,算是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这种产品,国营大厂根本不屑于做,只有这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乡镇企业愿意做。
制作饭菜票不难,随便看一眼就知道该怎么做。但要把饭菜票销售出去,就需要有人去跑业务。大厂子不愿意做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跑这种业务太不划算了。国营企业的推销员出门是要报销出差补助的,住招待所也要有一定的级别,算下来,成本就大得很了。
陈兴泉这些人跑业务,不需要补助,住的也是最便宜的小店,大通铺上睡一宿,也就是一毛钱的支出。这就是乡镇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最早一批做塑料制品的小厂子,都赚到了不少钱。但随即就引来了同乡们的效仿和竞争,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大家开始内卷了。
水南本地的业务很快就被抢光了,大家不得不到外省去开拓新市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在上升。为了抢生意,同行间还会互相压价,这又进一步地压缩了利润空间。
陈兴泉早就已经看出来,塑料制品业务再做下去,就纯粹是赚一些辛苦钱了。当年吃不饱饭的时候,跑一个月能够赚一两百块钱,他会觉得欣喜若狂。可现在有了点家底,再让他一百两百地赚钱,他可受不了。
同行们凑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都说过要去找新项目,最好是能够有点技术含量的,不用像现在这样纯粹靠体力去赚钱。
这其实就是一般的贸易分工规律了。穷国最早承接的必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劳动力成本也开始上升了,就必然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靠钱赚钱,或者靠技术赚钱。
仁桥的农民企业家们不懂经济学,但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同样的规律。
陈兴泉从高凡手里拿到一个颜料配方,立马就赚到了不少钱,这让他看到了技术的魅力。但他也知道,丝网印的技术含量还是太低,他和表弟充其量也就能赚一笔快钱,想长久地赚钱以及发大财,必须有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项目。
高凡刚才向他说起的防污涂料,恰恰就是一个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陈兴泉不是渔民,但他也有亲戚是做渔民的,还有一个远房七舅姥爷啥的,是开机帆船跑沿海运输的。
他从亲戚那里,知道海洋生物吸附对于海船的影响,那些渔民隔几个月就要把船搬到岸上来,用铲子铲掉船底的各种生物。陈兴泉看过那样的场面,知道这项操作的工作量非常大,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擅长的人,在铲那些贝类的时候,很可能会把船体也弄坏了。
在陈兴泉的印象中,没有人说过给船刷防污涂料的事情,这种涂料在民用市场上应当是买不到的。也就是说,如果高凡说的涂料能够制成,而且效果足够好,这就是独门产品了,卖个高价完全不成问题。
此外,这种产品也是左邻右舍无法模仿的,这样就不会有竞争者,没人与自己互相压价,自己能够保持长久的高利润。
一旦防污涂料得到普遍认同,那么仁桥地区,甚至整个水南省的渔民,都得来找自己买涂料。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届时就不再是自己去对客户点头哈腰,而是客户对自己点头哈腰,那是多么爽的事情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陈兴泉马上就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也得和高凡合作,把这个厂子办起来。
只是,高凡要五成股份,这个要求有些太狠了。
自己出钱出力,对方只出一个配方,股份五五开,自己是不是太亏了?
“高凡,我想了一下,你说的这个产品,还真是挺有市场的。照你说的,如果能够做出来,赚一个亿是开玩笑,赚个几十万,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陈兴泉说。
说完铺垫,他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你说你必须要占五成股份,这个是不是稍微多了一点?十几万块钱,我一个人肯定是拿不出来的,需要多找几个人来凑,他们肯定也要拿点股份的,你光留下五成股份给我,我就有些难办了。”
高凡微微一笑,说道:“老陈,我要五成股份,已经是让了一大步了。我现在是个学生,不方便到处走动。如果我有时间到你们水南去走走,别说五成股份,就算是八成股份,我也能找到人跟我合作,你信不信?”
“这么说,你在火车上给我那个颜料配方的时候,就已经算到今天的事情了?”陈兴泉问道。
“不然呢?”高凡笑着反问道。
“老哥我佩服。”陈兴泉翘起一个大拇指,向高凡说道。
关于高凡给自己颜料配方的目的,陈兴泉和父亲陈林发探讨过,觉得高凡有可能是在放长线钓大鱼。但猜想归猜想,听高凡亲口承认这一点的时候,陈兴泉还是忍不住要在心里感慨一番。
按高凡的说法,他现在是个学生,不方便出去找人合作,所以,当他在火车上遇到陈兴泉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