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章 火与冰
天授六年秋,驻守天心城的列国使节,再次敦促大齐尽早将彼得一世交还欧洲。
无论是英国乔治还是法国路易十五,亦或是瑞典那位军事狂人,所有人都希望,能让莫斯科那位战争罪犯接受“全面公正的审判”。
列国使者不忘提醒天心城君臣们,倘若不顾上帝的旨意,执意包庇战争罪犯,势必会影响到齐国刚刚与列国建立的、孱弱的外交关系。
尽管面临严重压力,天授女皇最后委婉拒绝了欧洲人的请求。
沙皇必须留在大齐。
不止是女皇,以康光绪为核心的内阁绝也不允许将彼得一世引渡到欧洲接受审判。
康光绪等人很清楚,大齐的前两位皇帝曾与罗刹签订过一系列秘密合约。
虽然条约已经过去多年,然而其中有些内容因为太过惊世骇俗,如今已经不能公之于众。
如果非要公开条约内容,势必会造成刘氏皇族的名誉受损,影响到内阁的统治,影响到万世一系的皇权权威。
很多人猜测,当年刘招孙之所以能征战四方无往不利,背地里少不了那个北方邻居的支持。
尤其在后来征伐日本的那几场战役中,齐军明显得到了罗刹的援助·····
类似这样的谣言不胜枚举。
齐国崇尚自由,天授女皇对各种诋毁太祖的谣言并未加以阻止。
毕竟她从前是如假包换的清修道士。
只是,所有人都不愿大齐皇族名誉受损。
道士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很多时候,皇族的名誉不仅关乎名誉,更关系到一群人的身家安全。
毕竟刘若兰也不想让乔治或是法国国王从彼得一世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再说,当初大齐能配合英法等国出兵北海,从东边对罗刹发起攻击,已经是双方合作的上限。
如今彼得一世既然逃入齐国,被女皇封为“安乐公”,此人的生死便属于齐国内政,绝不容他国置喙。
~~~~~~~~~
八月初八日,在从西部边陲发回的战报中,统帅江百龄再次向朝廷请求增援。
安西军需要更多的兵员、物资、粮草。
乌拉尔山以东,苍茫原野上,道路泥泞难行,供应当地驻军的补给断断续续,根本谈不上稳定。
每天都有运输粮草的车马陷入沼泽,更多的牲口则是饿死、冻死在漫长的补给线上。
到天授六年八月,持续两年多的不计成本的投入后,负责军需供给的部门再也无力承担这样严重的损失。
雪花一样的奏疏战报发往天心城,被宦官小心翼翼摆在了皇帝案头。
“所有与后勤相关的大臣,都在劝说朕撤军。”
女皇停顿片刻,抬头望向对面坐着的康光绪,满脸疑惑道:
“朕难道也是穷兵黩武吗?”
康光绪连忙起身——他破例被允许坐着朝见大齐皇帝——朝皇帝拱了拱手。
“陛下圣明,此次罗刹之战,大获全胜,全赖陛下运筹帷幄·····”康光绪话锋一转,“只是安西军所在之处,气象恶劣,超乎想象。”
女皇喃喃道:“朕并非穷兵黩武之人····”
经历屡次碰壁之后,天授女皇渐渐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时代单凭人力畜力,横穿半个欧亚大陆补给前线军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她可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完成父皇、太祖皇帝生前未能完成的大业。
“陛下,如今罗刹肢解,沙皇被俘,我大齐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
康光绪的话她并没有听进去,不过在确定罗刹国四分五裂的事实后,女皇对派军驻守乌拉尔山的热情忽然消散。
~~~~~~~~
树欲静而风不止。
可是帝国的军官们热衷于开疆拓土,毕竟这已是齐国军队的传统。
有些军官主张让大军在乌拉尔山集结休整完毕,便对波兰法国宣战,抢占更多的“战略缓冲区”。
这些军官的名言是这样的:大齐的疆域是没有边界的。
天授女皇继位之初并没有像她的爷爷、父亲那样,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清洗。
恰恰相反,女皇对军队颇为宽容甚至可说是纵容。
按照反对女皇的人的看法,刘若兰几乎是历史上的武则天的翻版。
她为了获取底下人更多支持,滥发爵位,兴建军校,随意扩大军官的招募比例,甚至连普通农民的儿子,也能在考试合格后从学校直接进入军队·····
反对者的描述不乏夸大诋毁之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女皇性情沉稳,冷静的时候,会比山涧的积冰还要冷。
~~~~~~~~
九月间,天心城连续发生数起针对文官的袭击。
一位吏部官员在上朝回家的路上被人用火铳击伤,左腿中弹截肢,最后成了残废。
一位议员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暴徒歌喉,尽管天心城最好的外科医生对他进行尽力抢救,这位倒霉蛋还是一命呜呼。
类似的袭击至少还有两件。
女皇震怒,遂令蓑衣卫彻查。
被袭击者隶属于多个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