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刘周的条件和能提供的好处
方的豪气,但既然对方答应了也不再多想,接着说道:
“我计划将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制作成对标好莱坞大片后天的一流大片,所以投资可能也相应会更大一些。”
“投资多少?”
“大概五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四亿左右,我听张总讲唐山方面想要占据百分之四十的投资份额,不知道赵领导还跟不跟?”
这下把赵领导搞沉默了,他本来以为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顶天一两亿投资就够了,没想到到了刘周手里,预算直接翻了一倍。
“刘导,这个投资有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需要回去和其他人商量一下才能给你答复。”
“没问题,我也知道这可能有点突兀,不过如果赵领导你们那边有些担心的话,我们嘉禾可以吃下更多的投资份额。”
“这个之后再说吧,我们还是谈谈剧本的事情,听张总说刘导你有新的想法。”
刘周将自己写的剧本大纲递给赵领导,一边说道:
“电影的剧本还不成熟,现在只有一个大纲,我希望电影讲的是真实历史,而不是信马由缰的乱写。
剧本应该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而来,我希望里面的人物有原型,人物的经历真实可信,这样拍出来电影才有说服力。
所以剧本我会安排人认真打磨,亲自去唐山走访,搜集资料。”
唐山大地震的剧本刘周没时间一个人去独立完成,他没这个时间。
因此如果合作能够达成,他会去找一个业内大拿合作,他会给出大纲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让对方去将故事内容填充丰满。
按照刘周的设计,故事主线是在大地震之前女主角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就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看母亲。
她娘家是唐山周边的一个县城,所以她和她女儿得以躲过了这场灾难。
但她的丈夫和儿子还在家里,挂念丈夫和儿子的她不顾家人劝阻,顶着余震,带着女儿踏了回家之路。
一路,女主角经历了重重困难,而她的回家之路,也同样会是影片的重点。
当她好不容易回到唐山,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自己的家人也被埋在了废墟中。
女主角在废墟疯狂的扒着,她相信丈夫和儿子还活着……
刘周的剧本就只讲地震发生的那一年的故事,而不会拉长到三十多年。
有一点倒也和冯裤子版本的相似,那就是都是以一个家庭的聚合来反应这场灾难,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诉亲情和人性。
这能够让这部电影贴近普通百姓,贴近生活,从而让电影更接地气。
这也是好莱坞标准的剧本创作手法,好莱坞拍大事件从来都不是从这个事件本身入手,而是从一个小人物的身挖掘这个事件的一些个反映人性的东西。
既然要将这部电影推向海外,那深入挖掘的就应该是亲情和人性,因为这是全世界共通的。
而不是像冯裤子版本那样,电影的后半部几乎都快成家庭伦理剧了。
这样的故事在国内会受欢迎,在海外肯定没人愿意看的,所以他的唐山大地震在海外扑街那是注定的事情。
赵领导花了十多分钟看完剧本大纲,笑着说道:
“刘导,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是因为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宣传唐山大地震后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看你这个剧本并没有将这些体现出来,你看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从76年一直拍到06年,拍出唐山30年的变化来?”
“赵领导,如果按照你的方法来拍,观众可能会有一千万,但是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来拍,那观众可能会有一亿。”
“差距能有这么大?”赵领导感觉刘周有点在放大炮。
“就是有这么大,按照赵领导你的想法,电影会明显的头重脚轻,对观众冲击最大的是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就演完了。
后面只能讲这个家庭在之后三十年的变迁,整个故事缺乏着力点,没有爆发力。”
随后刘周想起冯裤子版本的故事,接着说道:
“我也可以把故事分成两条线来写,母亲和女儿分离三十年,最后相认,但还是缺乏足够的力度!
这样拍在国内可以,我们都知道大地震,但拿到海外去就不行,他们没有我们这么深的感受。”
赵领导听完刘周的讲述,不由陷入沉思,他不知道刘周的分析有没有道理,但是他知道按照刘周这样拍,和他们宣传的需求不符。
但想到他说的能有一亿人看这部电影,他又有些心动。
刘周看着赵领导一直沉默,接着加码:
“赵领导,我知道你们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是想提升唐山的知名度,提高唐山的美誉度。
其实通过影视剧做一张超级名片,进而推动旅游业发展并不是新鲜事,一部少林寺拯救了少林,一部大红灯笼高挂让乔家大院名扬海内外。
我们这部戏名字就叫唐山大地震,是一次冠名推广,会塑造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形象,会大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这还只是电影映后的影响,电影映前,我们这部电影所有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