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归园田居(其一)
播放心也跟着被狠狠揪紧住,一双手不禁握紧又松开。
苏轼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爱笑也爱哭,都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一颗眼泪欲坠不坠地挂在脸上。
直到看到最后,那滴眼泪终于垂落了,他低声抽泣道“陶公走了……”
张怀民同样心里难受,沉浸在悲伤之中。
和苏轼张怀民一样心情沉重的人还有不少,虽然陶渊明后期私德上有些令人诟病之处,但是看到天幕毫不遮掩地,把人葬礼上的情形放出来。
就好像自己也跟着参加了这场本该除了陶家人之外便无人知晓的丧礼般,心情低落。
人死如灯灭,早先的些许愤怒被死亡的悲哀覆盖,即使是再冷酷无情的人看到这一幕也不由为之动容。
“好端端的,人怎么没了。”这是很多人的叹息。
…………
除了陶渊明之外似乎大家都很悲伤。
而陶渊明本人表示:我没死,我活的好好的,你不要咒我啊。
“儿啊——你怎么就这么去了。”
这是握着他的手,泪眼婆娑的娘亲。
看一眼,偷偷拿袖子抹眼泪,再一眼,又偷偷拿袖子抹眼泪。
这是他的父亲,演技拙劣,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他哭得不行。
但是这都无所谓了,家里已经哭成一片了。
陶渊明没想到,看到葬礼反应最激烈的居然不是自己,他甚至是这个家里最冷静的人。
反倒是自己的父母,心情完完全全被天幕牵着走。
一个两个全都悲伤地难以自抑,掩泣垂泪,连自己的妹妹也跟着嚎啕大哭。
十五岁的陶渊明蚌埠住了。
“阿耶阿娘,我还没死呢——!”
他深吸一口气,声嘶力竭地喊了出来。
屋内顿时为之一静,陶渊明的父母被他震住了,笑也不是,哭也不是,愣愣地说不出来话。
“咳咳,我的意思我现在活得好好的。”这手效果太好,被家里人盯着看陶渊明一时有些难为情。
在思绪里犹豫了片刻,他别过脸继续说:“所以别再难过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既然知道了将来的事,不好的方面我肯定会引以为戒的。”
说来很奇怪,其实死亡这件事,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是一件特别悲伤的事情。
甚至在自己的挽歌里,虽然前面写的凄凉,但最后也只是很平常地说“寄托此身在山冈。”自己的态度就是平平淡淡,与之前记录的生活没什么不同。
只是大限将至,他感受到了,所以将这件事也
记了下来。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另一个时空,久病沉疴的陶渊明甚至有闲心指挥儿子给他找了一个观看天幕的最佳位置来欣赏他之后的葬礼。
儿子们自然是无奈的,俨、俟、份、佚、佟五个人有一个算一个,根本拗不过他们的父亲。
“我都自己写文祭自己了,还差这一步吗”
他振振有词地反驳道。
对于儿子不让他看天幕的劝诫,陶渊明显然嗤之以鼻。
天音继续:
【后世有人评价他“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或许,陶渊明在很多人的眼中不够完美,不断逃避。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遵本心而为,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选择,选择心灵上的自由。】
【南北朝以来,骈俪文风盛行,陶渊明的诗平淡醇美,古朴自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在之后的岁月史书中,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变化,他的诗文在唐宋之后被广泛传颂,后世之人尊崇他为“古今隐逸之宗”,有很多仰慕他,欣赏他的人,其中不乏文学大家。】
呼,这一段终于结束了。陶渊明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这一路听过来,他的心情可谓是跌宕起伏。
一开始挺高兴,毕竟天幕上未来的自己意气风发,格外好看。
接着又生气,因为官场黑暗,仕途不顺。
到了退隐生活幸福安逸,陶渊明的尾巴又翘起来了,不愧是我。
然后又迎来了一场大火,家产烧空,连带着妻儿都跟着他受苦受累,他又心痛又羞愧,不敢相信后面的自己这般没用。
现在呢,自己看自己的葬礼……
哎呀呀,这一生,还真是给我过全了。
十五岁的陶渊明背地里暗自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