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 赤壁赋
风摇曳的火焰起起伏伏。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继续这一看,大家沉默了。
“这哪里是凄苦之地的样子啊……”
李世民道出了众人的感叹,有吃有喝,有山有水,好地方啊!
【是的,惠州是一个瘴病之地不假,但也是一个风物极美之地,而且令人感慨的是,惠州的人情比风物更美。】
【此时的苏轼已经五十八岁了,但大宋第一顶流的地位却丝毫未减,风尘仆仆的苏轼刚到惠州,就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
天幕里的苏轼已经是一个老头子的形象,站在船上的他忽然眼睛定定地落在了某处,天幕的镜
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岸上乌压压的全是人。
这些人衣着不同,短褐布衣者,绫罗绸缎者,这些人年龄不同,性别也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出来迎接苏轼。
“做官能做到这种份上……”有太多官员对这种待遇羡慕嫉妒恨,毫无疑问,这得是苏轼的官声和名声都是极好才能有这种百姓夹道相迎的待遇。
至于其他人,地方卸任之后有万民伞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存在了。
【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百姓的热情相待让苏轼的内心大受震动,自此,他便在惠州舒舒服服地安置了下来。既然惠州人民如此热情对待苏轼,那么苏轼给惠州带来了什么?】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韩愈之于潮州。】
这个评价,他很喜欢。
韩愈心里满是隐秘的欢喜,但是面上确实波澜不惊,只是简单颔首。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秦始皇回忆之前的视频,能做到力压苏轼,韩愈,他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是苏轼之于惠州。如果说苏轼之于杭州,尚且有白居易分庭抗礼,那么苏轼之于惠州就像他之于黄州那般,是绝对意义上的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刷刷刷,天幕摆上了满满苏轼在惠州的事迹。
“真能写啊……”
刘彻吐槽了一句。
他突然明白为什么天幕庆幸苏轼没去广州了,广州此行要是成了,苏轼不知道要写多少篇大作。
原因无他,天幕不仅让人见识到了苏轼为惠州做了多少事,也让人见识到了苏轼有多能写。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这是苏轼一力促成的两桥一堤工程。】
“要是像苏文忠这种人多一些该有多好……”朱元璋一边阅读苏轼修桥的事迹,一边感慨万千。
用现代流行语翻译一下朱元璋的评价:
活该苏轼火啊!
看看人家,朱元璋的未竟之意大家都懂,但是底下臣子没一个搭这个话茬的。
发现惠州百姓出行不方便,然而政府修桥资金不足。于是苏轼亲力亲为,又是设计桥梁,又是不惜变卖物件,甚至是皇帝赏赐的腰带。
而且不光是苏轼自己,他还动员自己弟弟一家,让苏辙夫妇打来了数千金的巨款。
御赐的犀角带,卖了!
弟弟的小钱钱,捐了!
为了成功建桥,拼了!
“何况单两桥一堤,就足以让惠州人民感恩苏轼了。”如果有一个好感度显示器,那么可以发现朱元璋对苏轼的好感处于一个大提升的状态。
官员?朱元璋认为干得好是应该的。
但是苏轼不一样啊,他当官当到最后还自己掏钱修工程,这就很让朱元璋刮目相看了。
朱元璋有没有文化水平,有的,但具体了解一个前朝的名人事迹,这种
经历很少很少,除非他们是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比如什么汉高祖之类的。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这是苏轼游惠州西湖。】
以游西湖为首的苏轼游玩而作的诗词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随便捻出一句,都美不胜收。
与他人的眼花缭乱不同,苏轼的眼睛在浏览到最后的时候瞳孔微缩,而后死死盯住。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墓!
当年他笑话人家一树梨花压海棠,他与王朝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与苏轼的哀叹不同,王朝云神色淡然。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这是她的墓志铭,也是她的心情写照。佛对于朝云而言是不一样的存在,她一生向佛,早在苏轼为徐州太守时,她就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系统学习了《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王朝云在心里默默念着《金刚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倾情为荔枝代言。自他之后,荔枝除了是妃子笑之外,更有了苏轼爱吃的光环。】
【于是苏轼为惠州带来了一句迄今为止最流传的广告词,惠州荔枝由此名扬天下,让人们知道了惠州荔枝,好吃好吃。苏大学士,每天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