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文明破晓 > 第851章 援助苏联(八)

第851章 援助苏联(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变成中国的样子。而是按照苏联的真正需求,向苏联提供技术援助。

谈到这个问题,李润石的发言就多了起来。因为李润石正在研究中国经济模式,也借着援助苏联的机会,开始更细致具体的研究苏联的经济模式。有了调查就有发言权,李润石的发言得到了军委同志们的极大重视。

苏德战争开始前,苏联总人口超过两亿,俄国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2.5公斤,肉类23.2公斤,奶173.1公斤。对于刚刚从饥饿中走来的苏联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战争爆发到现在,全苏联百分之45%的人口,共8560万人已经生活在敌占区,其中超过5600万是农业人口。更为致命的是苏联丧失了38%的粮食产地,大量的收割机、拖拉机的损失让本就因为战争人力紧缺的农业雪上加霜。

不过苏联当下有中国的支援,如果不是苏联对中国的忌惮,现阶段苏联能够获得基本满足人民需求的粮食。

除了粮食危机,东线战场这个史无前例的人力黑洞更是给已经千疮百孔的苏联造成了人力危机。苏军在遭受重创后重建了千万人规模的军队,作为代价,服务于苏联各工业产业链生产的苏联的国民经济部门仅剩1840万职工(战前的1940年超过3400万),其中而且其中女性占超过50%,另外还有大量的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和儿童也被迫加入到生产之中。

为了适应战时生产指标,所有的工厂负责人有权要求工人每天无条件加班1-3小时,向工人发放的补偿也被以所谓的“特别存款”为由被冻结。这个世界上最辽阔的国家,在1942年德国法西斯的猛攻之下,在粮食和人力上已经不容乐观。

为了适应史无前例的战争,苏联这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战争动员。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6%为居民消费,军费开支却高达44%。苏联民用工业被尽最大程度地压低。现阶段民用工业品的进口以及库存还能支持最多8个月。

根据中国的数据判断,苏联在8个月之后,商品总流通量将下降超过60%,货币流通量却将增长为战前的280%,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与中国只是将税收提升到30%,就让经济极为旺盛,并且在战场上处于明显优势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听李润石介绍到这里,军委同志们都很讶异。有人问道:“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反倒要支持苏联的经济模式,而不是通过改变苏联的生产组织模式,来提升苏联的产能?”

李润石觉得军委的同志们未免有点想当然,便解释起来。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命令式的模式,国家投钱搞工业建设,建设的目标是各个企业生产出国家规定的品质与数量的工业品。

中国的模式并非完全的苏联指令性模式,也不是欧美那种产业竞争模式。中国模式是国家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因为中国的不同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导致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看似混合制的模式。

“同志们,这是一种表现的感觉。事实上,我们的产业发展核心始终是一致的,就是以建成独立自主的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中国的航空业一直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所有航空业就呈现出强烈的国家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完善航空业产业链的模式。

而中国的机械行业,因为缺乏积累,对于各种产业需求的应对能力不足。但是我们在经济测量,精细控制,材料方面水平获得了突破,成为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就以引进与消化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我们当年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元不是世界货币,所以才出现必须与法国法郎这个世界货币合作的局面。导致了看似中国好像什么都需要欧洲才能获得完整价值的表象。

现阶段,我们的货币终于成为了世界货币。于是我们的经济模式又发生了巨大改变。”

李润石说完,喘口气,同时观察军委同志们的反应。看到大家基本都理解了问题,李润石才继续介绍,“苏联的经济模式,与我们的产业模式大不相同。苏联尽力压制冗余与过快的变化。我们的模式强加给苏联,只会导致苏联的混乱。战争中意外越少,胜利越高。苏联的模式非常有利于苏联以苏联的模式获胜。”

何锐讨论战争,总是从经济入手。军委的同志们觉得李润石越来越像何锐了。对于当下的局面,大家觉得得让李润石说明白。好几个人举手,准备提问。李润石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他必须展现出自己的格局与能力不能比何锐差的现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