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428章 聚宝盆败家工程
...如此不停的重复、再重复。”
老专家叹口气。
“请领导们想想:他这座修建在无定河畔的蓄水池,假如遇到洪水比较丰沛的年头。
水头过高?
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水涌入蓄水池,那势必会造成淤积。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白家沟大队,势必得不停地、把蓄水池的堤坝加高加固。
如此一来。
最终将会形成一种蓄水的堤坝,远远高于河面的后果...我想请问一下,届时...白家沟大队的社员,如何才能将蓄水池里的水给挑出来?”
听老专家这么一说,众人陷入了深思...
白家沟大队的蓄水池,是紧邻无定河修建而成的。
而蓄水池所处的位置,其实也是以前的旧河道。
它距离最近最近的、需要用水浇灌的耕地,起码都还有1000多米远,就更不要说那些距离更远、面积更大的耕地了。
而在旧河道,与白家沟大队的耕地之间。
还有着10几米的落差。
如此一来,这就造成了河道边缘有一座高高的蓄水池。
而蓄水池距离真正的河畔,中间还有一大段低矮的旧河道。
两高一低。
社员们挑着水桶要想从河畔,到达蓄水池的堤坝上,那就只能架桥了。
这样一来。
架设一座蓄水池与河畔之间的桥梁,无疑又将是一项大工程!
或许有人会说:在河道里打点木桩,架设一条简易的木桥行不行?
行!
河沙松软,要想往里面打木桩,那是很容易的事情。
可问题是:难道白家沟大队打算每年都修建一座木桥、然后每年被洪水冲毁?
这得浪费多少劳动力,浪费多少木材?
长年累月这么折腾下来。
哪个大队负担得起,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
且不说这样浪费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太过惊人。
就说社员们靠挑着水桶,排成两队,轮流在蓄水池里去挑水灌溉庄稼?
那能顶个屁用!
陕北种地和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种地方式,完全是两码事情。
像西南地区的社员,可以靠肩挑背扛,去给山上的庄稼浇水。
他们是一勺水,浇一棵玉米。
由于那边的泥土粘性高,所以西南地区的农民种地,他们采用这种浇水的方式,至少能让那颗庄稼扛个几天。
而陕北这边是沙地,渗水非常厉害。
这边如果要给玉米地浇水的话,通常都是采取‘放水漫灌’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把整片地浇的透透的、才能扛得住水分挥发。
可以试想一下。
如果陕北真的发生干旱,庄稼急需灌溉的时候。
白家沟大队天天号召社员们,一个个的去挑水的浇灌庄稼?
只怕庄稼还没挽救过来,人倒是给先累趴下了!
靠人力一担一担的挑水保苗?
那效率实在是低的,令人发指!
要知道,白家沟大队的庄稼地。
有很多耕地,距离这座蓄水池起码有4、5里地...靠人工,一天又能挑得了几担水呢?
所以这座蓄水池,假设最终没有洪水冲毁,能正常使用。
那也无济于事。
只能说,聊胜于无。
若要论起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才修建起来的这座抗旱设施。
它最终产出和投入,根本就不成正比...
这分明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没法从根本上去解决干旱的问题嘛!
经过老专家一提醒。
在座的几位负责人同志,已经有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以前。
水利局的负责人也提醒过大家:白家沟大队的这个聚宝盆,恐怕是个败家项目。
只不过那时候。
水利局的负责人说的不太专业,也没有特别特别强调、这项工程的不足之处。
以至于那时。
有不少县局的负责人同志,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了,白家沟大队这项水利工程,可能有着很明显的缺陷。
但他们也没想到蓄水池的缺陷,居然如此致命!
因此。
当初也就没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一枚重磅炸弹投下去,老专家等大家稍稍消化一下。
随后。
继续分析这座蓄水池的致命缺陷:“遇到河水充沛的年份,他这项工程,就已经有很大的问题了。
但更大的问题是...假如遇到干旱年份呢?
河水,怎么才能进入它的蓄水池?难道靠人工去挑,还是靠抽水机去抽?”
“靠人工,把河水挑进蓄水池,然后再靠人工,把它挑到地里去浇庄稼?
这种劳动强度?不要说社员扛不住,那就是生产队的驴,恐怕干不了三天,也得直接累趴下。”
老专家神情严肃。
“真要那么做的话,还不如从电管站申请一根动力线,先把电线拉上。
然后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