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光刻机
诗云疑惑地问:“据我所知,蔡司集团业务很杂,我们收购了会不会拖累业绩?”
“不,我们只收购耶拿这个公司。”夏川详细讲解了一下:“徳国蔡司集团,是一家百余年的企业,公司的名称来源是创始人卡尔·蔡司。
最初卡尔蔡司去世之后,为了保证企业永远独立永续,他们成了卡尔蔡司基金会,成为公司唯一拥有者。
但是,二战开始了。
蔡司生产的镀膜狙击枪瞄准镜,让米军吃进了苦头,他的狙击镜在阳光下不反光,但米军的狙击镜是反光的。
纳翠战败,一道柏林墙把徳国分成两半。
1945年,巴顿将军占领了耶拿工厂,准备用600辆卡车把蔡司整个搬到西德去。
可惜,苏军在徳国的迅速推进使米国的计划泡汤了。最后只‘征用’了卡尔蔡司的专利、文件和专门的生产设备,在西德奥柏科亨新建了一个蔡司,这就是今天蔡司的总部。
1946年,苏×拆卸了耶拿工厂所有生产设备,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工带到了苏×。卡尔蔡司基金会的工业资产在1948年被苏×收归国有。
洗劫一空。
神奇的是,耶拿祖祖辈辈磨玻璃的工匠们,迅速重建了东德的耶拿蔡司。
在1990年两德合并时,西德蔡司有15000员工,而东德蔡司有50000员工。
由于正客的撮合,西德蔡司不情愿地合并了亏损中的老国企东德蔡司。
当时西德蔡司已经被日笨打得节节败退自顾不暇,自己旗下的‘康泰时’和‘宾得’相机早都被迫卖给日笨人。蔡司引以为豪的机械快门在日本人电子测光电子快门等各种电子技术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他们是愿意卖出东德蔡司公司的。
与此同时。
正好是亏损了5年的ASML准备起飞的时候。
ASML一年几十套光刻机镜头的需求对蔡司来讲确实是不大的生意,但对ASML来讲,蔡司的镜头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1990年的时候,蔡司6名顶级技工一年只能磨出10套i线光刻镜头。
机器粗磨后,激光测画出镜头表面的起伏图。然后这些在蔡司被称为“金手指”的工匠完全靠手感,一边看着图一边精细地打磨掉高差几十纳米的部分,以达到对称的感觉。
因为缺人,蔡司跑遍全球去找这样的工匠,但是仍远远找不到所需的四十个人。
更糟糕的是,即使是出品的镜头,也是问题不断。
工匠们打磨到完美的镜头,在IBM光刻试验时,仍发现投影图案的扭曲。
经过长达数月的精密测量,镜头本身曲面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论是,镜头玻璃里存在的微小应力可能是图像失真的根本原因。然而,蔡司旗下另一家百年玻璃专家肖特表示,很难把应力降到光刻机需要的这种细微程度。
科技就像大海,想脱离海平面独自提升一步,那是无比艰难。
更多的问题在芯片工厂出现了。
美光公司发现蔡司镜头用一段时间后透光率会显著下降,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是极其细微的碳沉积在镜头表面。
这个诡异的问题更是没人可以预料到的。
蔡司的镜头组是用低压氦气密封的,因为这种惰性气体的折射率比空气低六倍。结果最终发现镜头粘接用的胶水里面是含碳的,它在光刻机的高能紫外线催化作用下起了反应。
ASML成立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各种问题不断,它几乎10年没赚到钱。
特别是具有远见卓识的ASML创始人DelPrado,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仍亏损3500万美元,最后卖了股权黯然出局。
可是,ASML的积累真的已经够了,尤其是他们改成了开放式企业之后,现在还没看到效果,因为他们是没钱投入,被逼无奈才改成开放式企业,所以并没有信心,但这正是我们摘桃子的时候。”
夏川讲到最后,悠悠笑了,这世界上没有人知道ASML前面是金光大道,还是无底深渊。
但他却知道。
安娜三人同时感觉振奋。
诗云敏锐地问:“东德蔡司为什么不做光刻机?”
夏川笑道:“东德蔡司做过光刻机,给当时的华约阵营使用,但数量不多。
ASML曾派三个人去考察,结果发现在耶拿居然只有一间二十个房间的酒店,而整个山谷被烧煤带来的烟雾所笼罩。
各种落后使得蔡司的光刻机并没有竞争力,但它的光学底蕴则是不容置疑的。
放弃光刻机之后,深入挖掘其工程师在高科技领域的潜力,蔡司重新确立了光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什么叫底蕴?就是他们公开图纸,给你同样的设备和零件,你也做不出来同样精度的产品。
蔡司公司在光学镜头领域,是绝对的第一,照相机镜头自然不用说,ASML公司光刻机用的光学镜片全都来自蔡司,而且还生产太空望远镜的镜头。
这个公司由六个独立运作的部门组成:
半导体技术:包括激光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