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诸天问答第二期·第三题,後世对宋朝皇帝的评分!
!」
「但是,赵光义不爽了,他认为,武将的权利还是有些大,需要再一次削弱。」
「高粱河之战后,赵光义开始了改革宋朝的官制。」
「他罢免了节度使,让节度使在宋朝彻底虚化。」
「同时,他还大兴科举,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参与人数就是赵匡胤时代的两倍之多!」
「当然,这些制度,其实也没什麽问题。」
「节度使本来权利就很大,而大兴科举,也有利于稳定朝局。」
「光是这两点,还是有正面影响的。」
「但赵光义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烧了,简直就是前无古人骚操作!」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将从中御制度!」
「什麽是将从中御制度?」
「首先,赵光义建立了皇帝丶枢密院丶三衙统兵体制。」
「三衙统兵,这个三衙分别是:殿前司丶侍卫亲军马军司丶侍卫亲军步军司!」
「三司统称三衙。」
「而这三衙,就直接管理军队。」
「当然,这三衙就只有管理权,却没有调兵权利。」
「调兵权,自然就落到枢密院手中了!」
「一整套流程下来,就是……」
「某地忽然发生战事,那皇帝就直接选派将领,枢密院的文官签发调令,这一套流程下来,才能调兵遣将,前去打仗!」
「或许乍一看,这制度的确没有问题,把发兵权与握兵权分离,的确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如果这项制度到此为止,也的确算得上一个好的兵制。」
「但很明显,这就有个但是!」
「这将从中御制度还有个更离谱的。」
「赵光义在这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条令。」
「在大军出征前,皇帝会给将领一份布阵图,或者攻守计划。」
「也就是说,这场仗具体该怎麽打,完全由皇帝来决定,你带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得听皇帝的,不能按照你的意思来。」
「说白了,武将在赵光义一朝,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那都不是一个将领了,完全就是一个吉祥物。」
「这都不是武将领兵作战了,那是随便安排一个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按照皇帝打仗的旨意来就是了。」
「关键是,你皇帝会打仗也就罢了,遇上如同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这套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人家好歹是真的会打仗,虽然作战计划不能随机应变,但至少有个保底!」
「可要是遇上一个不会打仗的皇帝,那就抓瞎了!」
「就像赵光义一样,别看赵光义统一中原,看上去很吊的样子……」
「可实际上,赵光义在带兵打仗方面,真的很垃圾!」
「除了一统中原以外,后面,赵光义打仗,基本上就是一个输字!」
「两次北伐,五次大败!简直离谱!」
「而这五次大败,更是折损了近三十万精锐,导致宋朝元气大伤!」
「北伐两个字,像是成了宋朝的梦魇一般。」
「这就是赵光义的真实水平!」
「关键是,他还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妥妥的又菜又爱玩!」
「说白了,因为这套制度,赵光义将整个宋朝将领的水平全都限制在了他这个水平之上。」
「他们只能按照皇帝的作战计划来执行作战,自己就不需要想法了,脑子也可以不要了!」
「不是他们不想要脑子,因为要了也没用!」
「你武将说这套制度不合理吧,那皇帝就要猜忌,你是不是又想做大?想得到更高的权利?」
「所以,武将还能说什麽?」
「其实,宋朝开国的时候,局面是真的好。」
「说一句兵强马壮完全不成问题。」
「就这套班底,不仅可以做到统一中原,甚至可以再次一统华夏!」
「可就因为赵光义这套制度……」
「宋朝的开国名将,是历朝历代,最没有存在感的。」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他们能随着赵匡胤开国,并且形成大宋的大好局面,就很能说明他们的能力了。」
「可这一切,都因为赵光义的打压限制,宋朝开国名将这几个字,直接成了笑话!」
「而等到赵光义的儿子继位之后,大宋的军事力量,就彻底废了!」
「赵光义的儿子,也就是宋真宗赵恒。」
「他这人,一生喜欢文章锦绣,喜欢舞文弄墨,异常的厌恶军事战阵,之后更是加大科举的力度!」
「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宋真宗赵恒一力推动的!」
「从这时候开始,宋朝的军事能力,已经开始萎靡不振,武将的地位,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社会上,都发生了极端的矮化。」
「在宋朝,武将的地位到底有多低呢?」
「举个例子吧,有个吊人说过这麽一句话:你就算将兵十万,收服了燕云十六州,驱逐鞑虏于穷漠,凯旋而归,哪怕进入太庙,其殊荣,也比不上考上状元!」
「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