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那个谁谁谁不,跟我不错……”
闺蜜这个词还没有流行开来,跟我关系不错就表示这个人是自己的闺蜜
我遗传了老举的性格,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交到很多朋友,而且能够天然在不同的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亲情圈子里亲姐亲妹和表妹组成了老举的内环
闺蜜圈子里淑芬和秀娟成了新的铁三角
小军和鲁哥是难兄难弟的回忆
小隋和川子是同事战友间的惺惺相惜
现在回想起来与老举关系不错的人第一条标准居然和她本人没有关系
他们能成为老举的第一条标准是会夸孩子,还得是狠狠夸的那种
在老举所有的朋友圈中,我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一个例外
这也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起初我以为他们都是让老举很舒服的人,是生活中的同频共振,是交流中的感同身受,现在想想也对也不对。
除了一个双胞胎教师妹妹,还有一个大姐与老举同在一个炕上长大。
挺拔的个子是最显眼的特点,再就是难以适应的爱干净,算是“洁癖”的那种。
大姨的人生感觉就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把大大方方四个字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她身上你看不到精神内耗和自我焦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会直接告诉你,在当地这种错综复杂的朋友圈家庭局里面独树一帜。
从供销社售货员到土产工人,从倒卖鞭炮到自己做煤球,从开加油站到包租婆,身份变化很多,性格却没怎么变过。
跟老举在一起,我都没有发现丝毫的相似之处,还真是应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那句话。
从小就是老举和老闫将我带大,几乎没有跟老人在一起生活过,老闫的父母太远,老举的父母又年纪大,我失了童年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经验,可吃百家饭的经历我着实丰富的很。
大姨穿衣服算不上时髦,在这地方能够买到她40码的鞋都有些困难,她把对穿衣的热爱转移到了做饭上。
一条鱼清蒸几分钟分秒不差,用什么调料配什么盘子仔细研究,所以多年来表姐的体重控制不住她应该是罪魁祸首,做饭……太好吃了。
而且注重营养搭配,第一个有冰箱,第一个用电磁炉,直至今日去家里面,桌上一定会有应季的水果。
这样肯把钱花在吃上的人是极少的,以至于小学五年级体育老师呼吁我们每周要吃一次鸡肉我都想站起来反驳他不懂人间疾苦。
不过除了在她家吃饭的那半个小时是愉快的,其他时候我待着是窒息的。
严格的规矩意识,吃饭不能吧唧嘴,吃菜只能动朝向自己的部分,而且要从外往里吃,吃完饭要漱口,午饭后必须午睡,各种条条框框让我苦不堪言。
表姐应该也是反抗过的,不过每次被棍棒教育之后,还是屈服了,我没有表姐的勇气,一句嘴都不敢顶,吃饭凳子只敢做一半全程直着腰,好好的美食只能打了折扣。
大姨夫是个温柔的人,可以算的上是“完美”。说过的每句话都情绪稳定,声音明亮又不咄咄逼人,当了官也平易近人的很,除了又一次骑自行车把我的脚后跟挤了一次之外全无劣迹。
他们家的宠物也是洋气的,从纯种的德国黑背到松狮,领先于当时的时代和环境,还有很多各地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尤其是有一个海鸥造型的平衡仪很吸引我,小鸟的嘴尖能保持着整个身体的平衡,看着很是高级。
表姐虽然习惯了家里的阔气,对于我和小姨家的表弟哪哪都是新鲜的,有冰箱也就罢了,还有制作雪糕的模具,自己做出来的冰块分享给我俩的时候感觉我们真的是没见过世面的人。
表姐的童年在我认知中只有两个主旋律减肥和挨揍,其他完全没有印象,再好吃的饭战战兢兢的吃几次也索然无味了些,表姐挨揍的场景让我们对她能自己做雪糕的事根本羡慕不起来,有时候看着偷偷吃东西的表姐只有一丝的同情。
不知道小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掌控着老举,老举在跟她的关系中不像是朋友,更像是翅膀硬的逆子回家气老子,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反反复复没有尽头,也懒得分辨他俩谁对谁错,不过是怎么也不会分开的两个人借由彼此最深的爱相互伤害着玩。
大约就是把最差的脾气给了最爱自己的人,老闫和老举有的时候是这样,老举和自己的姐姐也是。
老举的双胞胎妹妹完全又是另外一条路子,勤勤恳恳的在家种地一种就是几十年,虽然是老师种地一点都没落下,性格也和两个姐姐相反,温柔且懦弱,偶尔发发牢骚已经是她做的最勇敢的事了。
跟老举的关系也不像是姐妹,更像是姐姐和姐姐的仆人,还是任劳任怨的那种。有时候我想不明白他们对老举这么好有什么用,老举给予的回馈是非常微薄的。
我多次试着说服自己,老举在他们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最后还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大约,是一张永远都用不到的保险账单。规规矩矩的向保险公司交钱,希望在自己有事的时候保险公司能够履行自己赔偿和帮助的义务。这笔保险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