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倒春寒(2 / 3)

张柬之刚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脚步匆匆。

张柬之用了早食,就对身边的仆从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再看眼前这些孩子,又道:“李善?”

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种风气,年轻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闯下一片功绩。

有人说新政就要来了,崇文馆的年轻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么如今的种种政令就是他们想要的。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文林馆与长安城的四大学馆不同,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往来官吏却很多,顺便带一些村县的孩子教书,多数时候在这里走动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经过考核可以任职当官,还有的刚来这里需要进行考核。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做杂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冻了,咸阳桥不会有京兆府的人走动,某家这里的书只要你拿出去卖,就会有人买。”

仆从抬着一叠厚厚的书卷放在桌上。

仆从应道:“喏。”

这小子倒还是这句话,张柬之拿过他手中的书卷蹙眉看了起来,问道:“听你口音不是关中人士。”

言尽于此,他来不来全看这个小子的造化了。

李善也终于开口了,他行礼道:“小子谢先生指点。”

“这位大哥!”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上前道:“这位大哥给家里的孩子买些书吧。”

张柬之停下脚步,看着这个拦着自己去路的孩子。

“小子还是谢过先生。”

他回道:“李义府帮我们很多人。”

张柬之依旧吃着早食,见有几个孩子看着桌上的饼与肉片目不转睛。

张柬之叹了一声,道:“老夫是文林馆的主事,需要几个做杂活的人,你出去卖书时可以将他们留在文林馆,至少不会在外挨冻。”

那孩子回道:“小子李善。”

其实现在的朝政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皇帝下旨均税却不再均关中的田亩,皇帝下旨严苛查问科举学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谢主事。”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给弟弟妹妹盛粥,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前喝粥,并且一次次叮嘱这些孩子不得讲话,不得失态。

张柬之道:“没人会欺负你的弟弟妹妹,在这里的人都很敬重郑公。”

再看他们穿着单薄也有些消瘦,张柬之道:“一起用点饭吧。”

现在的张柬之留着山羊胡,看着也成熟稳重,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单薄的孩子,对方正翘首望着。

一些雪花,从窗外落到书桌上,外面的风雪好似又大了几分。

大雪落在身上,张柬之压低了斗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

陛下终究还是这么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数倍惩罚,为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见李善还在犹豫,张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馆当书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愿意……”

他道:“先生,其实小子早就想搬出来了。”

“我们是被人赶出来的,是哥哥带着我们来长安城的。”

“小子去看过了,他们能够做些杂役,到了夜里住在文林馆,也比寄人篱下更痛快。”

张柬之依旧在纸上书写着,一张写完就再拿起另一张纸继续写。

张柬之摇头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卖书的,多看他一些时日,文林馆也不会白养着他。”

张柬之站在文林馆前,又见到了一个人朝着这里而来,来人是上官庭芝。

李善回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画像,在这里最多的就是郑公的画像。

“喏。”

来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张主事,这是吏部让人送来的名册。”

当朱雀门前的鼓声响起,有人一声高喝,人群纷纷向着朱雀大街围去。

“李义府帮你?”

当即就让仆从将一锅粥都带了出来,还有饼与肉。

“还有!”张柬之又叮嘱道:“现在的长安城学子已很少看这种书,他们都在四大学馆读书,你的这些书卷都是陈旧的观念,在扬州难道没有支教夫子教过你们吗?”

“小子扬州人士,当年一个叫李义府的御史来扬州杀过很多人,因当年帮小子杀了一个恶人,小子才想着来长安报效社稷。”

说不定是狄仁杰与裴炎回来时,他们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余岁的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嗯,你的确该言谢。”

“去看过你的弟弟妹妹了?”

狄仁杰还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给他回信。

“喏。”

那孩子目光警惕,迅速从张柬之手中将自己的书夺了回来,放入自己的包袱中,依旧警惕地道:“你不买,小子就告辞了。”

李善是为人十分警惕又很聪明的孩子,张柬之心中颇有感触,又道:“将人带来。”

上官庭芝摆手道:“只是一个郎中而已,依旧还要兼顾着大理寺,还在大理寺当值,顺手去刑部照应。”

正坐下要用早食,从外面回来的仆从脚步匆匆,“主事,外面有几个孩子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