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惊蛰(2 / 3)

她却也很知足。

直到这天夜里,在皇后的安排下,宫里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里这个时辰就该做饭的小福没有出现在炉子边,而是穿着华贵的衣裳走在皇后身边,与宁妃走在一起。

相较于出身名门的苏皇后,还有富有才学的宁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但她却一直掌管着皇帝的饮食,以后也不会有人替代她了。

关中三月,惊蛰,皇帝离开了骊山,回到了皇宫。

这位皇帝回到皇宫之后,就召见了于志宁与许敬宗。

新殿内,李承乾道:“这是慕容顺给朕的书信。”

许敬宗双手接过杨内侍递来的书信,翻看着其中内容道:“陛下,慕容顺的确是个有手段的人。”这一次,慕容顺来信就是说他为大唐准备了五万兵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护府的兵马,该有十一万大军。

于志宁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乾站起身走了两步,揣着手看着殿外的乌云,惊蛰时节的雷雨似乎要来了,今天的乌云很沉重。

正想着突然见到远处的天际闪过一阵雷光,之后便传来了隆隆的雷声。

等到有风吹过,又过了半刻时辰外面的雷雨才落下。

刚过三月,南方的暖空气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冲击到了关中,听说秦岭南北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雾。

也就在这个时节原本覆盖关中的西北冷空气还未消耗殆尽,双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场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现,雷声好似要撕开天空。

李承乾走回殿内,道:“慕容顺的事是不是可以证实,只要大唐的商人足够大胆,他们也可以买下一个小国?”

这的确是个很大胆的想法,可这世上能够做到这样的事的人,应该只有慕容顺有这个实力,况且慕容顺得到小勃律国的手段并不是太正道。

于志宁道:“陛下,这世上又有几个商人能够如他这般。”

在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李承乾颔首,道:“当初朕还在东宫,几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拦住了,如今想来,还挺庆幸有诸位劝谏。”

于志宁作揖道:“臣不敢当。”

现在,于志宁讲话也带了几分老人才有的沙哑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来,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与慕容顺那样为大唐买下一两个小国,若朝中与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两位是有此顾虑?”

许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与商户走得太近就已饱受朝堂诟病。”

李承乾长出一口气,一手拿着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军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够走出去,让诸国与礼部签订契约,让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将大量的财富与货物带来……”

大军开道,官吏领路,商人“抢钱”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讲述出来。

当今陛下绝对不是什么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么君子,满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经营一道上恨不得将人的价值吃干净,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皇帝与于志宁,许敬宗还在商议着。

随着上官仪也被请入殿内,新殿内的话语声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声也更大了,雨水浇灌着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雾。

自今天一早来到新殿之后,于志宁也记不清自己喝了几碗茶,听着许敬宗的讲述只觉得疲惫。

许敬宗认为,大军在外唯有征服与掠夺,至于陛下所言的经营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对此上官仪很反对许敬宗看法,他觉得两国交战并不是每一次都与东征高句丽那样,将人口都掠夺干净了,有时候战争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进城。

正如当年刘邦与项羽分别入咸阳,那是两回事,两种评价,与后人而言相差甚远。

抢了就会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种更正义且正当的方式得到敌国投降之后的财富,就能够避免被人指责。

于志宁道:“许尚书。”

许敬宗回神道:“讲。”

于志宁又道:“平日里许尚书是个何其精明的人,怎么如今这时候不懂变通呢?”

许敬宗迟疑道:“于尚书是何意思?”

“官吏带着商人在外发财掠夺的确不好,可换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只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护,官吏是在保护商人进行贸易,并不是给商人领路,只要明白主次即可,至于如何去做,想必许尚书比老夫更懂。”

许敬宗老脸也不红,面对这些话语他理直气壮,站得也是笔直,道:“的确这件事只有老夫能办好。”

李承乾面带笑容,许敬宗本就最擅长这种事。

于志宁接着又道:“那好,之后的事可还有异议?”

“陛下!”许敬宗又行礼道:“此事臣来安排,但商户到了西域之后的诸多事,能否交给刘仁轨去办?”

上官仪道:“陛下,安西大都护府就快建设完备,吏部本打算这两年就将刘仁轨调任回来了。”

许敬宗道:“那就先让刘仁轨带着商户先试一年。”

于志宁道:“有商户的人选吗?”

许敬宗道:“有!自当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