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这样的‘礼’长久不了(2 / 3)

要在当地建厂。咱们的泡面是食品,没有玩具厂的生意那么简单。”

68年,海鲜东岸也有人引进生产泡面,沿用日笨配方的调料包,没人爱吃那些口味,销量十分惨淡。

娄晓娥有些小郁闷的说:“港岛的教授好像很忙,没空做咱们这个小项目。”

“哼!我回京城找人帮忙做试验。他们正好闲得无所事事。”

“会不会对你有影响?”

“没事。我把他们弄到罐头厂去,以罐头厂的名义研究试验。”

娄晓娥赞同道:“这个好。罐头厂没有开工,生产车间一直都空着。有人在那更有人气。”

李铭决定道:“以后的研究工作可以分配一些给京城那里做。”

刚好他要给周晓白弄一个研究机构。

可以先搞个松散的小型研究团队,调料包的口味就是个很好的项目。

他想让周晓白研究的基因技术有点太高端,等过两年比较稳定了再安排。

调料包这样的研究,纯粹是试验次数的问题,人手充足才是关键。

现在,京城闲得没事做的研究人员很多。也不能说没事做,是没有研究可做。

本来连续三四年,经济越来越好,经费越来越多,是第二次科研繁荣兴旺的局面。

可惜去年夏天开始急转直下。

1月以来,基本没有在运转。

各个科研机构原来的单位领导下来了,为了争夺空出来的位置,各家单位内部闹得不可开交。

轧钢厂这样明面上只有一伙人的是特例。

基本上,每个单位最少分为两伙人,有的三伙、四伙,甚至一个人一伙.

李铭把一些哪方都没参与的人邀请去研究调料包,算是充分利用人才。

娄晓娥担心道:“研究工作放到京城,会不会跟工厂生产有所脱节?”

“放一部分,不是全部,只要安排得合理,没有问题。”

“嗯。大年初一,京城怎么样了?”

“老样子,跟平常没有区别。现在讲恢复生产,在工厂要搞干部、职工、民兵,三结合的临时机构。”

娄晓娥疑惑道:“你们轧钢厂的民兵不就是厂里的职工么?”

李铭解释道:“不是我们轧钢厂。在其他厂,保卫科什么都不起作用了,现在想试试民兵的作用。”

“我是想不通,好好的为什么要折腾?”

“不单单你想不通,有很多人也是跟你一样想不通。你也不用多想了,还有事要忙没有?”

“你想干嘛?”

“去工厂巡视啊,让工人知道老板同样在加班,不是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潇洒。”

“噢!”娄晓娥这才反应过来,“没事了,我们现在就去发吧。”

李铭开车带着娄晓娥赶去西祥街10号的方便面厂房。

娄晓娥坐在副驾驶上,“我开车的时候老是紧张,不敢上路。”

李铭边开车边说,“你还没有驾照,本来就不该上路。新手都会紧张的,习惯了就好。”

“等保安公司的人历练了一段时间,从中挑两个靠谱的当专职司机,让司机开车。”

娄晓娥应道:“嗯。”

“等会到了厂里,利是红包你来发。”

“知道啦。没想到,几乎所有工人都愿意加班。”

“赚钱难啊。干一天的活拿三天的工资,连续忙三天,就是九天的工资,后面还有机会补休假,这样的好事,不会想放弃的。”

娄晓娥对比道:“港城的工资是比京城的高一些,但是物价也高好几倍,各种各样花消都要用自己的钱,我觉得他们过得还没有京城好。”

李铭随口说:“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个十年八年,港城就比京城好了。”

67年平均工资是57元,兑换,1元大约是2.32港元,也就是130港元。

港城,300元的工资是工厂普通管事的收入,工人是100-200元,多劳多得;学徒包吃住,每月10元零花钱。

不说教育,最基础的养老问题,京城的工人早就有退休工资拿,港城现在还是自求多福。

住房都是一样的困难。

在港城,能寄钱回内地老家的打工人,寄的都是省吃俭用扣出来的钱。

中环到西环,不是很远。

李铭跟娄晓娥很快就赶到了方便面的工厂。

三班倒,现在厂里工人只有一部分。

娄晓娥先给普通工作人员发利是。

那些在流水线上忙活的人等下工了才会发。

有员工偷偷瞄了下,20元,又有三天的工资到手,上1天班领6天工资,很是开心。

“哇!20块钱!”

“20块啊?”

“20块哦!”

眉飞色舞的交流着,一点也没有过年加班的郁闷感。

正是方便面大扩张的时期,李铭散财得人心。

起码别的厂家想跟风做方便面的时候,从星辰公司挖人的成本很高。

方便面厂的文广顺经理奉承道:“像李董和董事长这么体恤工人的企业家,全港城都找不到第二家了。”

“企业有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