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柳烤串不是这么吃的
“国际大巴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巴扎。”作为一个导游,虽然还没开始正式工作,但马志杰在准备停车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工作模式,“包括新疆观光第一塔、演艺大剧院、民众生活宴会馆和其他特色建筑群落。大剧院里有歌舞表演,里面的演员演的是《丝绸之路,千年印象》非常棒,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下了车之后,刚到门口,他们就被门外面随着音乐即兴开始的舞蹈给吸引住了。
一个年轻的女警察和几个游客,还有几个本地男女伴随着音乐跳着节奏感极强的民族舞蹈,有外地游客学着加入进来,跳了几下感觉不像又不好意思地笑着退出了舞蹈队伍。
安安在爸爸的怀里跃跃欲试,马志杰笑着说:
“不如让安安跳一下?孩子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
“我怕挤着她。”安安的妈妈顾雅有点担心。这时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又有两个民族小女孩加入进了跳舞的圈子里,虽然她们年龄还小,跳舞的动作也不是那么专业,但表情却很传神。
“难怪网上传说新疆三步一热巴、五步一娜扎,果然有好多漂亮女孩啊!”顾雅看了看跳舞的人,又看了看四周,感叹着。
马志杰笑着说道:
“不可能真是那样的。民族女孩大多因为相貌和汉族有点不同,深眼窝高鼻梁,再加上喜欢化妆,所以看着个个都挺漂亮。但还是普通的比较多。这里能看到这么多,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是国际大巴扎,不光内地游客,本地人也喜欢到这里来。”
一直看了两三个曲子结束,老安一家才有些不舍地离开大门往里面走。
“我看还是不看大剧院的演出了,就刚才那样看着,我觉得就挺尽兴的了。”
刚才老安一直在拍视频,这时候边走他边说道:
“我觉得就这样随意看到的,才是惊艳。那种正规的表演反倒让我觉得可能会普通一些。”
马志杰倒是没提啥建议,自己说了地方,至于客人想看什么,那是他们的自由。国际大巴扎的商业化挺严重的,他隐约感觉出来,老安一家更喜欢民族风味、本地化和相对比较自然的那种风景。
但是,不得不说,这里非常适合那些对新疆有偏见的人来逛逛,也适合那些对新疆不了解,却又想了解的人转转,因为这里把非常民族化的东西放在了现代化的场景里展现出来。
在大巴扎这里,能买到英吉沙的小刀,库车的大馕,喀什的民族乐器,伊犁的薰衣草,甚至包括俄罗斯的巧克力,哈萨克斯坦的香水,乌兹别克斯坦的干果等等。
在这里还能吃到全疆各地的美食,拌面烤肉烤包子抓饭等等。
这里人很多,但秩序不乱,随处都能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他们通常都戴着墨镜,有游客上前寻求合照,有的则拿着捡来的手机或者包之类的交给警察,希望他们帮忙找到失主。
“挺和谐的,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安妈顾雅看着这些场景感叹着,“网络上的东西不可全信啊。”
“其实已经很好了。”马志杰也感叹着,“现在的网络上许多人发出来的真东西,也不再只顾着博眼球。再往前些年,别说网络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跑男过来录节目,在乌鲁木齐的南山上录着,就直接说这里是乌鲁木齐。结果让全国人误会以为新疆最大的城市乌鲁木齐就是在山里在牧区。”
“还真是,以前是真的以为新疆这里到处是牧场、沙漠、高山、草原……”安妈接过了话头,“安爸还给我科普,说这里只是面积大,相对而言城市比较少,但并不是生活在几十年前,这里也有现代化的城市。”
“嗯,感谢老安。”马志杰笑着说,“就冲着你给别人普及这方面的常识,我也要请你们吃顿烧烤。”
在大巴扎逛了一圈之后,马志杰就带着他们离开了这里,驶往一条小巷子。
“在内地转多了这样的商业化比较普及的地方,现在反倒喜欢本土特色的东西,比如现在这个巷子。”安爸坐在车上看着窗外说道,“看他们穿的普通的衣服而不是特意穿的特色服装,看这普通老百姓住的地方,而不是那种装饰出来的毡房……”
路两边有不少民族特色的店铺,有的卖烤包子,有的卖馕,还有的门口挂着一些民族工艺品,有的店里放着民族音乐,这些都让老安一家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
“就是这里了。”马志杰把车拐进了一个院子说道:“这是一家比较地道的新疆烧烤。许多店为了环保或者说节约省事,都在用电烤炉,这里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无烟煤烤炉,烤的也都是最开始烧烤摊上的那些东西,肉,肠子,腰子,鱼,羊排,板筋等等。”
下了车,马志杰带着安家三口找了一个小包间,就是那种类似列车三排座,只是门口封挡了一半的卡座坐下来。服务员端着一壶玫瑰红茶过来,安妈急忙说道:
“我们没点茶。”
马志杰笑着说道:
“这茶是免费的,每桌都有。”
安妈有点尴尬的笑笑,然后看着民族服务员给四个人倒了水。
“来二十串烤肉,一条烤鱼,十个烤肠,三个馕也烤上,再来十个板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