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二)(1 / 2)

第124章钦差(二)

出了神都,裹儿带着侍卫妆扮成商人,与仪仗分开,飞快朝淮南去了。此刻身处扬州的何若平已经搬到了刺史府衙,这是他第三次被迫搬家。何若平已经到扬州一个多月,括户推行十分困难,不仅世家反对,连百姓也反对。又因为他要急切括出当地大户中的隐户,与他们发生激烈的矛盾,且抱着朝廷订下的章程丝毫不让步,这矛盾愈演愈烈。那些大户因何若平是朝廷钦差,不便明面上做什么,只得暗地里使出各种手段,企图让何若平无功而返。

自沈远之自杀去世,扬州百姓群情激奋,先是围了何若平下榻的驿舍,昼夜不去,要何若平给个说法。

何若平出去解释,众人不仅不听,还朝他扔烂菜叶。小吏怕出事,上报县令,县令怕出事强制把人接到县衙。

那些人知道后更加激动了,一路追来,就这样何若平从县衙被架到刺史衙门,愈加显得他这个括户使心虚和色厉内荏来。何若平有力无处使,被人好言好语困在府衙中,欲移一步而不得,当真是愤懑至极。

裹儿去扬州前,先去见了另一位括户使,宇文融。他是十多位括户使中,推行括户最顺利的一人。

宇文融忽然被人请来客栈,见了安乐公主,大吃一惊,赶忙行礼。裹儿让他起身坐下,没有寒暄,问:“扬州的事情,你知道了?”宇文融点头,又问:“陛下派…李侍郎来处置此事?”裹儿点头,直言道:“我看过你们的奏报,你是诸人中最出色的,推行括户可是有什么良策?”

宇文融听了,猛地抬头对上裹儿平静从容的目光,心中筹谋了半响,才道:“小臣……小臣行事多有取巧,请侍郎不要怪罪我。”裹儿闻言笑了:“你是临民官,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只要不违大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本是应该的。说罢,恕你无罪。”宇文融这才说了:“多谢李侍郎。这隐户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一家逃亡到别处开垦出耕地,一类是入城为人雇佣或者伪造证件逃避徭役,最后一类就是被大户隐藏成为他们佃客奴婢。

最好处理的是第二类,只要彻底清查,就能查出来。第一类也好查,但是他们几乎都不愿还乡,这里有田有房,尽管是茅草屋旧瓦罐,但却能凑合生活,若回乡且不说路途遥远,只怕回去后也难以生存。”说道这里,宇文融偷偷觑了一眼安乐公主。裹儿想了下,叹道:“这就是所谓的破家值万贯,百姓生活不易。你是怎么做的?”宇文融回说:“户部的括户令说准令式合者才可以不令还乡,小……小臣的标准不是那么严格。至于第三类,小臣则以利诱之。”裹儿颔首说:“免收三年的租庸。”

宇文融说:“然而即使这样,小臣括出的户不足隐藏户口的一半。”裹儿笑问:“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说错了也无妨。”宇文融说:“小臣想着百姓只要有利,便会欣然从之。因而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想着这免收三年租庸改为六年,每年再免收一部分丁税。再者,愿意返乡的百姓就送他们回乡,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来。”裹儿颔首说:“我明日一早离开,你回去拟个章程送来。”宇文融忙答应了。裹儿又问起当地风俗人情来,他也对答如流。这不禁让裹儿对宇文融青眼有加,暗暗将此人记下。次日一早,裹儿临行前接了宇文融送来的章程,仔细看过,这比昨晚讨论地更加详细,操作性也更强。

一行快马加鞭于第二日到了扬州。扬州经济繁华,物产富饶,比之京师和神都也丝毫不逊色。

一路走来,只见车马如流水不绝,人烟阜盛,坊间的舞乐之声隐隐透着坊墙传入耳中。

裹儿住在一家邸店,派人去打听情况以及找到何若平。半日后,几人回来说了情况。

这些消息众说纷纭,不好辨别真假,但事情又紧急,再拖下去,只怕什么证据也没了。于是,裹儿在日暮时分,带人去了刺史府,只说是何若平属下有事回禀。

门房本欲为难阻拦一二,只听其中一人呵斥道:“我们从神都而来,是为朝廷要事,你若阻拦,难道不怕我们回去参你们明府阻碍朝廷公务吗?”门房只好回禀管事,管事又报给扬州刺史。扬州刺史事多,心中烦躁,不耐烦地挥手让他们去见何若平。

管事对于其中一人是女子颇为惊叹,但因其是朝廷下派的使者,倒没有外露神色。

管事将人送到何若平的住处,一侍卫看到周围的仆从,斥责道:“这是怎么回事?堂堂明府难道要囚禁朝廷天使不成?”管事见他态度强硬,只好陪笑说:“这是保护,保护,既然诸位来了,我让他们下去就成。"说着就带走了这些人。何若平听到声音,走出房门探看情况,就见一队气势不凡的人朝自己走来。前头的四人散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女子,那女子眼睛一抬,顿时吓得何若平四肢发软,几乎魂不附体。

“公……“何若平道。

“进去再说。"裹儿说着,就进了屋里坐下。何若平跟进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告罪说:“小臣行事不周,使殿下受累,罪该万死。”裹儿叫何若平起来,说:“这些以后再说,你且说说你来了之后的事情。”何若平不敢有丝毫隐瞒,便将来扬州后如何清查户口,如何送百姓回乡,如何向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