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为相(一)(2 / 2)

公主是要做纯臣孤臣?”

裹儿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着,她笑了一下:“当然,我看不惯行卷。既然以文取人,那就不要掺杂其他的。”

武朵儿问:“公主现在参议得失,想做什么就去做。”裹儿落下一子,叹道:“我又要做得罪人的事情了。”武朵儿紧跟落下一子,笑说:“公主拉上别人,分摊火力。”“你提醒的正是。"裹儿笑说。

于是,裹儿在冬至假日,写了一篇奏疏,请求科举考试施行糊名和誉录两法。糊名早已有之,只是时行时不行,不成定例。誉录则是将考生的试卷由专人誉录下来,避免考官通过字迹认出考生。上值后,裹儿先找到她的“老上司"姚崇,商议此事。姚崇看完,惊诧地看向裹儿,苦笑说:“李侍郎,这奏疏一上去,只怕相公们就要吵上一吵了。裹儿说:“朝廷科举是为国取士,若成了私人相授,那岂不是失了本意?”姚崇沉吟半响,取了毛笔,蘸了墨,署上自己的名字。裹儿卷起,正要走,姚崇问:“你要去哪里?”

裹儿说:“科举之事归吏部管,当然要与吏部尚书商议一下。”说着,便去了吏部。自从宋璟主持铨选后,朝中风气好上不少。因他未拜相,就在吏部值房。

宋璟与安乐公主素少来往,听到她叫自己,心中纳罕,便找了一处空屋,见了她。

裹儿将奏疏递给宋璟,笑说:“陛下使我参议得失,如今行卷成风,多不能秉持公正,我有个建议,宋公你看是否合适。”宋璟接来展开一看,尾部姚崇的署名首先映入眼帘,便凝神细看去。看罢,他说:“吏部的书判拔萃科一直采用糊名,再加个誉录未尝不可,只是有些鸡肋。"考察书法的科目当然不能誉录。裹儿笑说:“宋公同意了?”

宋璟沉思半响,除了他对提意见的人有些意见,其他的倒说不出什么不好的来,就事论事,安乐公主这个提议倒是公正。“朝廷取才,多途并举,书判拔萃科重在吏干,而非文学。我有意设一门考核文学的科目,叫博学宏词科。"宋璟道。裹儿一向看重吏干而非文学,但是朝中诸多事情缺不了文学之士,且人各有其长,便道:“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