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风疾
太平公主兴办学堂,招收女子,开启女子之智,着实是一件大好事“若姑母百年之后,这学堂能否延续?“裹儿问道:“姑母身份尊贵,又受陛下信重,且有五千户封邑,自然能将学堂办得好。”太平公主身子微微前倾,看着裹儿,示意她继续说。裹儿道:“自秦以来,以镇国为封号者,也唯有姑母一人,恐怕即便有后来者,也屈指可数。将来,这学堂又托付给谁?不过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若是挂在国子监下面就不一样了,朝堂自有制度保证其运转。哪怕要废去,也要经过朝臣商议。再者,即便废了,后人若有心,也有前例可依。”
太平公主听了,觉得有理,又问出心中疑惑:“国子监那帮读腐了书的人要是干涉教学,该当如何?”
裹儿嗤地一声笑了,道:“姑母连这个都做不到吗?”太平公主冷笑一声,不理会她的讥讽,转头对上官婉儿说:“我和她合不来,若非你,必定不会邀请她。不如让她去吧,我就不信,我们自个儿弄不好。”裹儿忙陪笑告罪说:“姑母,饶了我吧。还有,这个只招女子,这是把自己给局限住了,说不定以后就变成了女子们的顾影自怜。依我看,女子就应该走出来与男子同台竞技。
双方有同样的老师,做同样的试卷,学堂把不同的成绩张贴出来,以告世人,女子在智力方面并不输于男子,在成为劳心者上,双方没有差距。”太平公主面露思索之色,单看裹儿,她连续为大唐办了几件漂亮的大事,重福重俊重茂的威望都不及她。
“你继续说。“太平道。
裹儿双手一摊,说:"下面的没了。”
太平公主问:“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乃是为国选才,学生只多不少。致知院的生源从哪里来?我的学堂必然要这世间最好的生源,或是身份尊贵,或是天资聪颖。”
裹儿说:“你可以办一个小学堂,就像宫中那样。"致知院根本无法与国子学太学相比,不如另辟蹊径。
太平公主眼睛一亮,与婉儿四目相对,均笑起来,道:“我把宫中学堂并过来,好不好?到时,你把你的儿女也送来。”裹儿道:“姑母,作为一个母亲,若是学制规整,又有良师益友,我没有什么意见。”
太平公主点头,问上官婉儿说:“皇后那里什么想法?”上官婉儿说:“待我去探探口风。”
三人又商议了些其他的事情,裹儿未终席,便带着两箱子书回来了。她在空闲时间,将这些书看了,也做了一些批注,然后送回太平公主府,再换一箱新书过来。
太平公主对兴办学堂上心,与上官婉儿讨论几日,拟了章程出来,又托上官婉儿和皇后商议着把宫中学堂并过来,干得是如火如茶。裹儿自然也没忙着,她派出人手,勘测测量,为以后的建设提前做准备。为了寻求营造人才,朝廷下诏地方推荐擅长明算、治水、营建、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人才。
春去夏来,太平公主已经奏明皇帝,将宫中学堂并入致知院,预计伏天过后开学。
工部计划的水利营建工作主要以南方为主,为此裹儿带人去考察了淮南、江南以及岭南等地方,一路晓行夜住,风餐露宿。直到五个月后,裹儿才风尘仆仆地回来,随她一起的则是几大箱的资料图纸。李显和韦淇心疼不已,重润更是动容,裹儿则习以为常。实心心任事,怎么会不辛苦呢?但一想到未来百姓将受益于这些工程,便不觉得苦了。
朝廷接连传来好消息,括户使宇文融括户近四十万,有了丁户土地,国家的税收将来也会多起来。
李显设宴招待群臣,心中高兴,不免多喝了几杯酒,回到殿中,便头疼不已,这把韦淇等人吓坏了。太医过来诊脉,说是风疾。当年高宗皇帝就是患风疾而死,不知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折磨。裹儿次日从家中匆匆赶来,一进迎仙宫,就听见韦淇坐在榻边絮絮叨叨,把李显做过的不爱惜自己的荒唐事都翻了出来。“显,你也老大不小了,以后不许喝酒,也不许找那些妖妖娆娆的小宫女…裹儿尴尬不已,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还是素云高呼了一句:“七公主你来了。“这才把裹儿营救出来。
裹儿面色如常地进了殿,李显恍若重获新生,忙起身,不料起猛了头更晕,一下子跌在榻上,吓得韦淇裹儿连忙上前扶住他。韦淇赌气道:“你连自个儿都不爱惜,活该你受罪。”李显露出一抹苦笑,捂着头“哎哟”呼痛。裹儿问韦淇:“阿娘,太医怎么说?”
韦淇气道:“还能怎么说,就是风疾。则天皇后的身体多好,好的不像,专门照坏的长。”
裹儿问:“太医开了什么药?说了什么时候能好吗?”正说着,重润端着药进来了,韦淇接过来,用口细细吹了喂李显。李显本畏苦喜甜,不想喝药,但儿女都盯着她,妻子又端药威逼,只好从了。李显喝完,满口酸苦,期待地看向韦淇。韦淇冷哼一声,倒了一盅温水,又命人拿了大漱盂,让李显漱口。
李显被苦得虚弱地躺在榻上,有气无力道:“嘴里没有滋味,吃个盐渍梅子干倒好些。”
韦淇道:“吃什么吃,太医要你吃清淡些,连盐都不许你多吃,更何况石蜜?你好生养着吧,当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