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位(1 / 2)

第144章禅位

说起来朝臣如今的汇报风格还是与安乐公主相关。那是两年前,一大臣在汇报时,先是长篇大论拍了一通马屁,又自我夸耀一般,然后才委婉又委婉地说事。

裹儿一大早就爬起来上朝,喝了一顿子冷风,就事论事也就罢了,她哪有那么多时间听这大臣的马屁,又不好发作,于是疯狂翻白眼,结果被御史看到当场参了一本。

裹儿知错,认罚了半年的俸禄,但她不甘心,于是第二天上书弹劾那些汇报上书拖沓之辈。由于处在激愤之中,言辞十分犀利,逗得李显捧腹大笑。从那之后,大臣们一改之前的风格,毕竟谁也不想被说奏疏又臭又长。朝会很快散了,张仁愿见过诸位同僚以及下属们。俗事未完,他就研究起东北布防来。

张仁愿的战略眼光长远,一个月后,他拿出一份布防策划上呈李显。李显召集相公们商议,通过之后,便开始实施。难得朝中有大将坐镇,裹儿想要了解行伍外藩之事,便过来请教张仁愿。来了一两次,裹儿敏锐地觉察到张仁愿的客气和疏离,稍一思索便明白缘由。为了不使张仁愿为难,裹儿拖着阿兄重润,两人一起在东宫听课。张仁愿做起了太子宾客。

待张仁愿走后,重润颇为无奈地揉着额头,说:“为什么我也要听?”裹儿白了他一眼,理直气壮道:“因为我想听。”几乎是小时的情形重演。

则天皇帝曾评价过裹儿,明习吏事,有文词。然而,重润喜欢的只有后面的文词,但他确实了解吏事,这完全托裹儿的“福”。重润道:“那你有什么所得?”

裹儿想了想,回:“我年轻时还是太莽了。"现在想想她与两蕃,合战突厥时,真是全靠一腔勇气。

幸亏突厥那边也没什么厉害的人物,否则就要折戟沉沙了。“以后我还要听。"裹儿劝重润道:“咱们大唐以武立国,若重文轻武,大唐必亡。咱们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伟略,但至少也要懂得兵事。”大唐的领土幅员辽阔,且正处于民族融合的时期,若没有强大的武力镇压,只怕大唐稍显弱势,边境立马战火四起。重润听了,深以为然,点头道:“确实有些道理,不过你要上战场?”裹儿点头说:“若有需要,未尝不可。”

张仁愿在兵部任职后,除了东北调动布防外,他上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修建蒲津渡浮桥。

蒲津渡是黄河上的一处古渡口,向西拱卫长安,向东守卫三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代皆有在此修筑浮桥的记录。然而木桩竹索易坏,严重影响了这条路线的通行。无论从战略上,还是商业上,这架浮桥必须要修。

李显拿到奏疏后,上看下看,深吸一口气,凉到心心里。这……这…这比修筑三受降城还要大胆啊!他立刻召来相公们,将张仁愿的奏疏下发传看。姚崇看到后,倒吸一口凉气,不可置信说:“这要用近两百万斤铁?”张仁愿说:“蒲津渡西岸是临晋关,东边是蒲州城,自古以来是秦晋往来的通道,兵家必争之地。

臣听闻工部有意修建水利桥梁,私以为这蒲津渡地位之重要当数第一等。”姚崇说:“且不谈役夫,国家每年产铁也不过两百多万斤,这一下用掉了十之八|九,武器农具等物该如何办。”

张仁愿说:“账不能这么算,改木桩竹索为铁桩铁索能百年不朽,不似现在经常发生事故。只用一年之铁做百年之事,臣认为值得。再者,蒲津渡是通往京师的通衢大道,粮草盐铁都要通过这儿运输,若将来急用而不能用,只怕悔之晚矣。”

裹儿问:“工程怎么设计的?真的能坚持百年?”张仁愿从怀中取出图纸,传给众人,道:“臣召集了各路能工巧匠设计浮桥。两岸各铸铁牛四尊,牛底座是几根倾斜带倒刺的铁桩,埋入地下,填上石头。铁索系在铁牛身后的横轴上,连接两岸。浮桥受力越大,铁牛受力陷地越深。″

姚崇等人虽然不懂设计,但是张仁愿既然提出,那就是工程没大问题,有问题的是朝廷能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铁来。李显说:“这事要做,但能不能现在做是个大问题。”姚崇又将张仁愿的奏疏看了一遍,心中估算一下,说:“若是做这个,只怕其他的就不能做了。”

李显问工部尚书张锡,道:“工部有什么在建的大工程?”张锡说:“明年南方一个中型工程要开工,其他的都是小工程。”李显又问张仁愿说:“兵部的武器军备可够用?”张仁愿说:“臣已通知各地驻军,修补武器铠甲,遇到战事,尚可支应。至于农具…也可以此类推。”

李显又问张锡:“明年宫中用铁的地方有哪些?”张锡说了几处,裹儿又补充了些,李显想了想说:“这些不重要,都罢了,先紧着蒲津渡和武器农具用。”

众人没什么意见,李显便让张仁愿负责此事,明年开工铸造浮桥地锚以及架起浮桥。

张仁愿大为欣慰,不枉他利用为太子(外加公主)授课时说服这两人。朝野皆知,这两人同意了,皇帝就不会有反对意见。虽然李显平日注重保养,但腊月里又病倒了,只好躺在床上养病。“我这身体啊……"李显躺着长吁短叹。

韦淇一边给他喂药,一边安慰道:“比高宗皇帝强。“但是远比不上则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