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爹(上)(1 / 3)

第154章认爹(上)

春天来了,万象更新。

因着国家髑免了不少赋税,去年赋税比着往年少了一些,念叨着钱的姚崇,又记起安乐公主那日说的榷盐的好处来,故而找个机会问她是否到了时候。兵部尚书张仁愿听见,也急催说:“现在没有战事还好,若有了战事,即便现收钱帛也不能现用啊。”

裹儿听了,没有了言语,半响才道:“我把收集的资料给几位相公看看。”说着,便命几个书吏把柜子里等人高的资料搬过来。众人看了一惊,又看向安乐公主,只见她拿了最上面的一本,递给众人传看,语破天惊说:“我不准备榷盐了。”

众人震惊,原先都指望盐税能补国库收入,怎么又不收了?不是说盐税一来容易收,二来是豪富之家多用,贫苦之家少用,有均赋税之效?

“这是为何?“姚崇问道。

裹儿指着那几摞资料,道:“盐分井、池、海,井盐和池盐泰半在官府手中,四分入官,一分归民。”

张仁愿想起一事,道:“盐州、灵州、会州还有蒲州的盐池产的盐供西北军队和两京官员嚼用,有次我还用盐赏过将士。”裹儿说:“除了官屯盐田,还有一部分是雇佣贫民,支付料钱,但仅能供一家子糊口而已。海盐卤水浓度较低,须得煎煮,耗费薪材。虽说海盐二月铺灰,六月煮卤,八月而息,但实际上四季不停,昼夜不息。炎炎酷暑,他们却以为凉爽,因其终日围着火炉煮卤,一出来见青天白日便觉得凉爽。盐民赤脚在卤水中劳作,裸露的肌肤上生了红鳞病,又无钱看病,只得忍着。

再者,若要实行榷盐,必定要对盐场盐民严加控制,以及设置机构,收盐卖盐,打击私盐,成本低,利润极高,不出几年机构叠床架屋,官员贪墨横行。如今盐价一斗十文,朝廷加价七倍,卖给商人为一斗八十文,而商人卖出去就可能是一百文、一百五十文,甚至两百文!从一家一户观之,豪富之家人口多,百姓之家人口少。但放眼天下,豪富之家能占几何?这盐税绝大部分取自百姓身上。故而,我建议不能榷盐。”

裹儿说完,屋内一片安静,良久,张仁愿抚掌道:“好!公主说的好,但是均田不济,军饷从何而来?

公主怜惜盐民,为何不怜惜士兵?北疆天寒地冻,每年都有士兵冻掉手指头、脚指头、耳朵,还有冻死的人。这还是和平的情形,打仗时,伤者、残者和死者不计其数。

公主,军中有句话,慈不掌兵。我也心疼百姓,也可以上书请陛下蜀免赋税。但是那些士兵饿着肚子怎么去打仗?裁军好啊,但是没有军队,能抵挡住故骑吗?

轻徭薄赋没错,但也要掂量掂量国库,掂量掂量自己。”张仁愿的话说得极不客气,说完,犹还不尽,抱臂道:“你们常说收这个税,那个税,依我看,你们就和睡着一样,是个睁眼的瞎子,安国相王封万户,镇国太平公主封五千户,而你安乐公主封一千五百户,你的驸马镐国公封五百户,情人恒国公封五百户……”

一席话说得裹儿满面羞惭,姚崇等人忙打断他,道:“说这些做什么,议事是议事,大家各抒己见,不要对人。安国相王和太平公主都是定鼎之臣,且封户累加至此,理所应当。至于安乐公主…”裹儿起身,先对姚崇道:“姚公,你不要为我辩解了,我那点事情,哪里比得上相王叔父和太平姑母?”

姚崇闭上嘴,只见裹儿走到张仁愿跟前长揖一礼,恳切道:“张相公之言,振聋发聩,裹儿受教。”

张仁愿避开,说了一句:“府兵,闲时为农,战时为兵。我心疼那些士兵,也心疼那些即将出战或者战罢归家的百姓。我是武人,说话直,公主不要放在心上。”

韦安石打圆场,道:“咱们都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些许争吵不值什么,不要伤了和气。”

张仁愿冲他道:“我还没说你呢,相王和太平公主有功,公主既有功且身份贵重。你们韦氏呢,族中丁口十数万,田地连绵不绝,不服徭役,不纳租赋,于国何益?”

韦安石一时愣住,“张公,你今日脾气怎么一点就着?”张仁愿哼了一声坐下来,裹儿道:“我还有事情要说,大家先坐下吧。”姚崇说:“张相公虽然语气不好,但说的是实情。公主先说事。”裹儿道:“总共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关于现有的盐政,出现了一些弊政,既然发现了,就一并解决了。再有就是制盐技术的革新,有的地方制盐省柴省力,有的地方则事倍功半,我已命人收集各地的制盐技术,绘制成册,以图为主,在制盐的地方发行。”

“第二件事是整顿商税,大唐有将士守卫四方,商路四通八达,胡商云集,但是商税繁杂,又多胥吏盘剥。

所以我想着从简化税收流程、分类征税等几处整改。除了要改内陆的商税,还有整治各港口的进出口商税。这也是增加税收的来源。”宋璟说:“重农抑商乃是国策,如果人人行商去了,谁还种地?”裹儿说:“宋公此言差矣,商人和农户都是大唐的子民。若出现你口中的那种情况,必定是国家重赋于农,而轻赋于商,这就是朝堂和诸公之错。若有遭一日,国家不仅不收租赋不发徭役,反而给种田的百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