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完结(2 / 2)

从这年开始,裹儿就定下了永乐一朝的统治基调:务实、开明和谦逊。永乐这个年号是大臣讨论年号时,裹儿灵光一闪,就想起了这两个字。说出来之后,得到大臣们的一致赞同,这可比什么景云先天好多了,既朗朗上口,又脱胎于陛下当公主的封号,还寓意极好。这么好的年号,裹儿当然拿过来自己用了,多谢后人的馈赠。身为帝王,与当公主时的情形决然不同,裹儿要更要注重用人和制衡。国家大事千头万绪,裹儿忙不过来,自然要借鉴则天皇帝的女史制度。于是,裹儿召来上官婉儿两人商议了一番,命上官婉儿主理此事,下了诏书。诏书大意说,陛下求贤若渴,凡女子不论贵贱婚否长幼等,若能通过考试,皆可成为女史,参赞左右。考试的时间设在了秋季,同时也印发了考试的内容和大纲。

天下女子听闻趋之若鹜,虽然招收的人数极少,但这可是女子当官的途径。家中为什么重视男子,就是因为男子能做官打仗,为家族争夺资源,然而女子却不能,多成为联姻的工具。

如果说则天皇后给天下女子如何掌权夫家树立了模范,裹儿就为天下女子如何掌权娘家指明了方向。

生在这样的时代,女子若不能搏一搏,岂不是白辜负了这一世?只是临近考试时,上官婉儿得了病,精力不济,且皇帝要求严格,故而上书请罪,推荐宋璟代替自己,做了女史的主考官。宋璟只好应命,命户部侍郎主持考试(因员外郎官低,明经进士等科业早先已经改为户部侍郎主持考试)。

宋璟为人刚直,他底下的人不敢糊弄。主考官在考场看过试卷后,瞠目结舌,这几乎涵盖是大唐科举所有考试的科目,而这些考生要全部做完,而且这些题目的难度比之男子科举有过之无不及。

即便这样,也有两百多名女子参考,其中更有一位贱籍乐妓,引发朝臣的争议,上官婉儿无奈,只好迂回行事,考查完这位女子的才学品行后,采选入宫,以内廷宫女的身份参与考试。

考卷由上官婉儿带人批阅,再由宋璟监督完成,一共选了五人,那名乐伎因文采华美选为女史。

有好事者将五人得了甲乙两等科目的试卷刊印发行,一时引得洛阳纸贵,更引得娘子们钦羡不已。这成为女子参与科举考试的滥觞,十五年后,女史科与科举合并。

永乐六年,荣娘带着水师,从广州北上,泊在润州水面上,演习水军,上官婉儿、兵部尚书张孝嵩并燕王李继植奉圣命前往观看,大为震惊,对船上装的炮台十分感兴趣。

张孝嵩立刻上书,请求多造炮台,建立大唐的军事防御体系,裹儿准奏。虽然裹儿一直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国家的收入反而越来越多,关税和商税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大。

裹儿生活并不奢侈,工作勤恳,就连身边侍奉的人,多少年来也就个武延秀。国事忙碌,她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应付陌生人。内廷开支减少,国库钱财充盈,裹儿将钱用到兴修水利、修桥铺路上、蜀免租赋,以及建设军事防御体系上。

永乐十五年,李继植以长被立为皇太子。

永乐十六年,勃泥劫掠大唐商队,被北洋水师将军李荣击败,自此纳入大唐版图,大唐移民十万到勃泥,李荣被皇帝册封为婆罗女王。永乐二十三年,裹儿以年迈退位,如她的阿兄一样,退居上阳宫,不问政事,李继植为便于民间避讳,改名李桓,登上皇位。三年后,李裹儿病逝,享年六十九,遗言薄葬,分私产于亲朋,葬于金粟山,庙号代宗,谥号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