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汉中一夕定,川地数十惊终(4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355 字 4个月前

家随焉入蜀。

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蜀书4后妃传》

但刘焉死后,瑁不得立,川地大族转而拥戴焉幼子刘璋为益州牧。

注意:焉在川地僭逆时,长安朝廷遣刘璋入川劝谏,焉借机留璋不遣。

带头矫诏的,是当年随刘焉入川的太仓令赵韪。

注意:赵韪,益州巴西豪强,本书中的老狐狸、益州造反头子。

废长立幼的理由更为露骨,是“贪璋温仁”。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蜀书1刘璋传》

注意:刘焉长子与次子,死于“长安兴平之乱”。

故幸存子嗣中,刘瑁为长。

由此,刘焉死后的“继承人风波”,本质是益州豪强的“反攻倒算”。

他们对刘焉重用张鲁、重用东州、重用青羌,却排斥打压川蜀豪强的行为极为反感,希望拥立1个软弱可欺、随人俯仰的“弱主”。

是故,其众废瑁立璋。

这与冀州豪强拥立袁尚而废谭;

荆州大族拥立刘琮而废琦,何其相似!

刘璋没有令益州豪族们失望。

其统治期间,1改乃父旧制,疏远东州人,而重用川蜀土著。

建安年间自扶风流浪入蜀的法正、孟达遭“毁谤中伤”而不得发迹;

南阳士人李严,入蜀官止令长。

东州系的失势,可见1斑。

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蜀书7法正传》

相反,益州豪强的春天则迅速到来。

蜀郡张肃、张松兄弟,皆为别驾,显赫州里,被法正称作“州之肱骨”。

(正)阴献策於先主曰:“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蜀书7法正传》

广汉王商担任治中从事、又迁蜀郡太守(成都即蜀郡郡治)。

王商字文表,广汉人也,博学多闻。州牧刘璋辟为治中,试守蜀郡太守。--《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

蜀郡张裔举孝廉,又为州从事。犍为杨洪,“历部诸郡”。

犍为费诗镇守绵竹。

张裔字君嗣,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蜀书十1张裔传》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蜀书十1费诗传》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蜀书十1杨洪传》

至于川地诸生学者如杜微、周群、杜琼等人,皆被刘璋礼聘为从事。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少受学於广汉任安。刘璋辟为从事。--《蜀书十2杜微传》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蜀书十2杜琼传》

更不用说还有蜀郡张裕,系璋心腹,又是益州的“后部司马”,显赫无比,涪城相会时,裕竟敢当众嘲笑“刘备无须”。

注意:先主刘帮主无须事件,详见《蜀书十2周群传-附传》,前文曾多次提及。

“后部司马”是刘焉时增设。

置前后左右4部司马,秩阶2千石,同郡守。

(焉设)前后左右部司马拟4军,统兵,位皆2千石。--《华阳国志卷5》

益州土著虽然受到刘璋重用,对这位庸懦昏昧的“少东家”,却极端鄙视。

因此,历史上后来张松勾结刘备,谋夺益州。

而遭到疏远、不得发迹的东州人法正、孟达,也与松沆瀣1气,倾覆家业。

刘备入蜀后,诸葛亮对刘璋的“暗弱”非常不屑,写信给法正,指桑骂槐地说“刘璋的宽政,养了1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诸葛亮答法正书》

注意:诸葛亮也是借此骂辱法正,彼时法正专恣,擅杀人命。

刘璋背弃乃父的既定方针,实际是对川蜀豪族“拥立自己上位”的酬报。

可惜,刘璋的“温仁”既没有换来川中大姓的感激,兼且同时又得罪了被日渐疏远的东州兵。

简言之,刘璋两头不落好。

最后东州兵横暴州里,而拥立刘璋上台的川蜀豪强赵韪又复叛乱,1通火并,赵韪见杀。

呵呵,刘璋玩了个寂寞。

因剧情至此,故云某不得不解释刘璋麾下2派的争斗由来…

总之,《隆中对》最后的内容,咱们只好下章再说。

最后强调1句:

东州人之所以主张投降,其实被王累说中了。

赵旻偷偷摸摸给东州人写了几封密信。

这些东州人,呵呵,不简单!

此事详情,咱们下章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