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生父【刘弘】,也曾有过出仕经历,绝非白身。
1言蔽之,刘备或许因其父刘弘病故而家道中落,但涿县刘氏仍是当地名门大族。
这便能解释,为何刘备十5岁时,能去东汉帝国首都洛阳游学。
刘备作为6城亭侯刘贞的后裔,与宗室家族成员群居在涿县。刘贞是西汉中期人物(西元前139),刘备是东汉末期人物(西元后161),2人相差刚好300年。
3百年,在两汉优待宗室的政治环境下,足够在涿县繁衍出1个令人目眩的庞大家族了。
刘备生父虽早亡,宗族势力却不衰。
因此刘备十5岁时,能够负担得起去洛阳的旅费和学费,与同宗刘德然,幽州老乡公孙瓒,1起投入同乡前辈、涿郡【卢植】门下。
年十5,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9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2》
单看《3国志》,是无法判断出刘备求学具体地点的。
因卢植本人也是幽州涿郡人,是刘备同乡前辈。且卢植在当年(176)因健康原因曾辞去9江太守职务。如卢植是返乡开馆教书,则刘备有可能在涿县求学。
但综合对比多方材料,完全能够确定:
刘备的求学地点,不在涿县,而在洛阳。
首先,卢植“去官归家”时间极短,1年之后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返回洛阳再出仕。
其次,刘备求学时培养的兴趣爱好,斗鸡走马、锦绣服装,这些奢侈品不可能在涿县老家经常出现。
(先主)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2》
再次,公孙瓒的求学地点,是洛阳东侧不远的缑氏山。
(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后汉书卷7十3》
缑氏山在哪呢?在河南偃师,洛阳东侧3十公里处。
按《先主传》,刘备、刘德然、公孙瓒3人1同拜卢植门下,故3人的学生时代,活动范围就在洛阳东侧不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建安7子之1的王粲,明确记录刘备在灵帝末年、曾在洛阳求学,还与当时的洛阳北部尉【曹操】有过交往。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曹操)年2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武帝纪》
王粲写《英雄记》,是时人写时事儿,可信度几乎是诸材料中最高的。
刘备(161)与曹操(155)相差6岁。刘备十5岁赴洛阳游学时,曹操刚好21岁,任洛阳北部尉。两方材料的时间记载完全吻合。
而刘备与曹操的来往线索,虽然书无明载,也可大致推断。即:
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为官,而曹操之后亦曾被征为东郡太守(未赴任)。
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武帝纪》
两汉时期,平民百姓人家,不可能负担得起去帝国首都游学的学费、旅费和食宿费。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地方豪强身份,于西汉末期赴长安游学。
刘秀是什么家庭条件呢?地痞流氓杀了人,躲进刘秀家里,官府都不敢上门。
这是刘秀姐姐、东汉湖阳公主【刘黄】亲口所说。
(湖阳公)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门。”--《后汉书卷7十7》
注:文叔,即刘秀的字。
刘备如是穷困贫贱的织席贩履之徒,岂能负担得起洛阳的游学费用?
结合当时的生产力与时代背景,刘备游学洛阳,比今天津巴布韦人留学漂亮国更加困难。
当然了,云某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举个栗子。
刘备在帝国首都游学,还师从名儒卢植,想必学富5车吧?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