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暗自思度:此九龙瀑虽不及庐山瀑布之高,然这九道并行之水流,却别有一番气势。徐霞客取出纸笔,仔细描此九龙瀑之景象,并于一旁题诗一首:“九龙腾跃破云霄,飞瀑流泉漱玉箫。天台山中多奇景,不输庐山第一桥。”
写罢,徐霞客又于瀑布下驻足良久,细细品此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其心内感慨:造物主之巧妙,当真是令人惊叹。此番得见九龙瀑,实乃三生有幸。
离了九龙瀑,徐霞客续南行。途中,其不时遇些游人,众人相谈甚欢,交流各自之见闻。徐霞客发觉:每人对天台山之印象皆不尽相同,有人痴迷于山水之美,有人则对寺庙古刹独钟情。其暗自思忖:此或为天台山之魅力所在,能令每个游客皆有不同之获。
日暮之时,徐霞客终至石桥镇。此镇坐落于天台山南麓,虽不及山中景致壮丽,却别有一番韵致。徐霞客于镇上寻了家客栈歇脚,预备明日一早复游。
用罢晚饭,徐霞客独在镇上闲步。月光如水,洒遍街道,给此镇平增几分诗意。其见几个老人正在街角弈棋,遂驻足观之。一位老者见徐霞客有兴,便邀其一同对弈。徐霞客欣然应许,与老者弈了几盘,各有所得。
此夜,徐霞客卧于客栈之床,回思这几日之经历。自华顶观日至九龙观瀑,从与无馀和尚谈禅至与老者对弈,每一刻皆令其感充实。霞客暗自庆幸:此番天台之行,不仅领略自然之美,更感受人情之暖。其心内决志:来日定要将此行见闻详记,让后世可鉴。
次日清晨,徐霞客早早起身,欲往天台山最南端之赤城山。闻说彼处有一处名曰“龙穴”之奇观,霞客心内甚为向往。其收拾好行囊,向客栈老板辞行,踏上新程。
一路之上,徐霞客走走停停,时而驻足观景,时而与路人交谈。每至一处,其皆会仔细记录,有时以文字描述,有时用画笔勾绘。霞客心内暗喜:此番所记,日后定能成一部佳之游记。
正午时分,徐霞客至赤城山脚下。抬头望之,但见山峰巍峨,云雾缭绕,颇显壮观。其深吸一气,始向山上攀行。山路崎岖,时而要攀爬陡壁,时而要跨越深涧。徐霞客小心前行,唯恐一个不慎便跌落山崖。
经几个时辰之艰难跋涉,徐霞客终至“龙穴”所在之地。只见山腰有一巨大洞穴,洞口呈龙首之状,确如其名。徐霞客不禁感叹造化神奇,竟能造就如此奇观。
其小心翼翼走进洞穴,只见洞内别有天地。洞壁有诸多奇形怪状之钟乳石,于微弱之光线下闪烁奇异之光。徐霞客取出火折子,仔细观此钟乳石,见有些形如人物,有些酷肖动物,着实令人称奇。
于洞穴深处,霞客见一处地下暗河。河水清澈可底,水响潺潺,给这幽深洞穴平增几分生机。其伫立良久,细细品味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霞客心内感慨:造物主之巧妙,当真是令人惊叹。
离了龙穴,徐霞客又于赤城山上游览一番。其登上山顶,俯瞰整个天台山,但见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恍若仙境。霞客不禁忆起李白之诗句:「天台山上多仙迹,石桥飞越百余尺。」此情此景,当真是与诗中所绘一般无二。
日暮之时,霞客始下山。其一边行,一边回思这几日之经历。自华顶观日至九龙观瀑,从石桥镇至赤城山,每一处皆令其留恋不舍。徐霞客心内暗喜:此行天台,收获甚丰,不虚此行也。
回至石桥镇已至夜深。霞客于客栈中歇息,预备明日启程返回。卧于床上,其回思这几日之种种经历,心内满是欢喜。霞客暗自思忖:此番天台之行,不仅领略自然之美,更感受人情之暖。其心内决志:来日定要将此行见闻详记,以飨后人。
徐霞客回忆这两日之经历。自华顶观日至分水岭探奇,从上方广寺至昙花亭赏景,每一处皆令其流连忘返。徐霞客暗自庆幸:此行天台,不虚此行也。
就在徐霞客即将入眠时,忽想起一事。其连忙起身,取出纸笔,写下一首词,以记今日之行:
词曰:
华顶峰头观日出,分水岭前寻胜。
上方古寺昙花亭,石梁飞瀑,一线天开景。
游历处处皆成画,丹青难似真情。
徐霞客自逍遥行,天台胜迹,尽收吾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