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根据条约规定,霓虹的战列舰数量是美英两国的60%,为了弥补战列舰数量上的劣势,小本子制订了大型潜艇建造计划,打算用潜艇消耗美英战列舰数量的优势。
1937年,小本子推出了三种混合型潜艇设计方案:
按旗舰标准设计的甲型潜艇、排水量达4150吨、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排水量3654吨的乙型潜艇,同样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加强武器系统的丙型潜艇,排水量也达到了3561吨。
霓虹还将潜艇分为三类:1级属远洋潜艇,排水量在1000千吨以上,如伊型潜艇,2级属近海潜艇,排水量在1000至500吨之间,如吕型潜艇,3级属袖珍潜艇,排水量在500吨以下,如波型潜艇。
此外,按分工不同,霓虹潜艇还分为巡逻潜艇、布雷巡航、运输潜艇和飞机母艇等类型,霓虹将潜艇功能如此细分,在二战交战国独一无二,实属罕见。
此外,霓虹海军还开发了伊-400水下航母。
该艇全长122米,宽12米,水下排水量6560吨,是当时驱逐舰排水量的2倍。
潜艇由2台7700马力的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提供动力,水面航速18.7节,水下6.5节,续航里程37500海里/14节。
伊-400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搭载3架“睛岚”水上攻击机。
霓虹海军脑洞大开的设计,使伊-400是全球的“潜艇PLUS”。
二站期间,霓虹海军拥有远洋潜艇63艘,其中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有52艘,而当时全世界同等规模的潜艇仅有56艘,可以说霓虹潜艇的远洋实力堪称世界第一。
在战争中,霓虹又建造了111艘远洋潜艇,总规模达到了174艘。
从整体上看,霓虹潜艇在二战中击沉丑军主力航母2艘、护航航母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等其它战舰18艘。
针对民用目标的袭击中,霓虹潜艇共击沉盟军商船179艘,总吨位90万吨,而德国潜艇击沉盟军商船2603艘,总吨位1357万吨,两者相较,判若云泥。
霓虹的潜艇表现差评,原因有很多,战略矛盾是其中之一。
小本子建立潜艇部队的初衷是与英美战列舰决战,然而,1942年11月,号称“东京特快”的霓虹运输舰队无法实行补给任务,驻守瓜岛的日军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当地有了“饿岛”的称号。
霓虹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下令除少量袖珍潜艇执行特攻任务外,其它潜艇发挥潜行优势,担负秘密运输军需的任务。
1942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30日,小本子出动潜艇26艘次,有17艘完成任务,有6艘次基本完成任务,运输补给974吨,仅有伊-1潜艇被击沉。
从表面上看,潜艇执行运输任务应该给予好评,其实,用主力作战潜艇运送补给,本身就与霓虹潜艇战略相违背,无法发挥潜艇的真正价值。
潜艇表现不佳还在于霓虹海军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939年2月,小本子伊63潜艇到达丰后水道子岛北约6海里演习区域,进入漂泊状态,当时海面有轻浪,能见度约5海里。僚舰伊60潜艇受命与伊63会合。
由于前一天伊60主机故障,修复后的伊63加速赶赴演习区域。
然而,伊60的艇长和值日官将伊63的漂泊位置误记为己方位置。
在伊63数次警告的情况下,伊60仍然以12节的航速,以90度角的位置撞向了伊63右舷中部,导致后者沉没,全艇81名官兵死亡。
这起事故伊60承担主要责任,潜艇夜间航行没有执行规定航速,发现伊60后,潜艇并未采取减速规避措施。
伊63也有次要责任,它发现伊60异常后,并未主动规避,反而被动要求对方避让,造成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产生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小本子军备扩张过快,导致有经验的老兵数量不足,新兵处理突发情况时,普遍存在操作生疏、反应过慢的现象,伊63为此付出了艇毁人亡的代价。
而且小本子潜艇自身的技术落后,与其屡屡受挫呈密切正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本子海军高层受到“巨舰大炮”思想的影响,将海军的建设重点转向了大型军舰,忽视了潜艇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对潜艇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本子自研的柴油机片面追求功率输出,导致其噪音大幅增加。
丑国一位声纳士官坦言:“小本子的潜艇航行如同敲着大鼓行进。”
连绵不绝的噪音,引起了丑军驱逐舰和反潜机的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中,小本子被击沉了127艘远洋潜艇,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有67艘,反潜机击沉的有10艘,占60.63%。
战术失误,促使霓虹潜艇的损失雪上加霜。
小本子对潜艇的使用停留在舰队决战的阶段,而丑军的反潜战术早已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丑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滞空时间长达1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