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6 / 6)

,配备10厘米波长的H2S雷达和深水炸弹后,反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架B-24的反潜能力与6艘护卫舰相当,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制MK24寻声鱼雷的出现,能够对潜艇造成一发致命的效果。

霓虹海军面对日新月异的反潜技术,依旧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海军高层幻想着用技术落后的潜艇对抗反潜过硬的丑国海军。

与此同时,小本子海军忽视了破交战的重要性,认为此举不符合勇武精神。

更为可笑的是霓虹海军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要求潜艇实行定时上浮汇报制度,造成额外的潜艇损失。

纵观二站,霓虹潜艇的特点可以用“起步高、种类杂、任务多、战绩小、损失大”来形容。

较早起步的霓虹潜艇,成为有心人的帮凶,妄图以偷袭和闪击战术圈占利益。

事实证明,用僵化的战略指挥过气的装备,统统都是浮云。

当然,要想在这场战争中不落下风,还必须有一只素质过硬的潜艇部队兵才是。

至于那艘潜艇航母,在珍珠港之前,小本子海军的对丑战略可以总结为“渐减邀击”这四个字。

即利用巡洋舰、远程航空兵和远洋潜艇,在丑国海军跨越太平洋前往霓虹的途中,不断施以骚扰削弱其实力。

待敌方主力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决战海域后,战列舰将以逸待劳给予致命一击,复制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霓虹海军潜艇部门将研发重点放在了大型远洋潜艇上,而这意味着潜艇要经常独自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并监视敌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本子给远洋潜艇配备了侦察机,如太平洋战争期间霓虹装备最多的潜艇“巡潜乙型”,就可以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

可不要小看了这架只有1.4吨重的小飞机,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潜艇的侦查和监视范围,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轻型轰炸任务。

不过,霓虹海军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霓虹潜水艇可以“静悄悄”地接近丑国本土,然后给予其突然打击。

在他的推动下,1942年5月,军令部下达任务书,要求建造一种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改为三架)、续航距离不低于3.3万海里、可以到达地球上任意地方作战并返回、自持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的“潜艇航母”,也就是“伊400型潜水舰”。

伊400型潜水舰是霓虹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此前,霓虹潜艇舰载机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和监视,但伊400型搭载的是攻击机,从一开始就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

在山本的设想中,这些潜艇可以破坏巴拿马运河的船闸,阻碍英美军舰通过,甚至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接把炸弹扔到华盛顿去。

如此“宏伟”的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是前所未有的设计。

在此之前,潜艇一直是一种纯粹的对舰武器,没有有效的对地攻击手段。

伊400则把一个小型“机场”搬上潜艇,将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机的机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攻击。

伊400型的艇体全长122米,宽12米,吃水7米,常备排水量5223吨,潜航时则可达6560吨,在华夏海军032型潜艇出现前,为常规潜艇之最。

艇体为双壳体结构,有内壳和外壳之分。

内壳由两个并列放置、部分相连的圆筒构成,横断面类似眼镜,内壳外还包裹着一层外壳。

这样一是扩大了舰内空间,二是降低艇身高度,增强稳定性,安全下潜深度达到约100米可以躲避美军常用深水炸弹的攻击。

在内壳体上方,设置了由圆筒形水密格纳库和司令塔结合而成的一体化舰桥,格纳库的直径为4米。

其动力为4台舰本式22号柴油机,总功率7700马力,水面速度为17.8节。

潜航时由两台电动机提供动力,总功率为2400马力,航速为6.5节,14节水面航行时续航力为37500海里,为“二站”潜艇之最。

如此庞大的身躯导致下潜极为耗时,长达1分钟,同时期的德国U艇下潜则不超过35秒,这自然会影响伊400型的生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