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保养,所以后期车辆拆除甚至出厂就不装垂稳,毕竟那东西老贵的,糟蹋了不值得。
有垂稳的M3中型坦克很好辨认,75毫米炮炮口附近有环状配重块,37毫米炮则是炮管下有一根杆状配重,不要误认为是并列机枪枪管。
虽然英军把自己用的型号单独称为格兰特,但由于生产速度和战争损耗后来还是不得不直接使用美军的李式,形成混用局面。
美军在突尼斯战役后就淘汰了一线的M3中型坦克,英军则在西西里岛战役后替换,自此M3中型坦克作为一线装备在西线消失。
东线的情况又有所不同,1942年援苏的M3中型坦克到达的时候正赶上铁木辛哥和钢铁同志两位铁哥把红军的坦克储备在哈尔科夫扔了个一干二净,这些坦克刚好拿来应急。
但在苏军中M3坦克可就没什么好名声了,76.2毫米炮苏军早就玩上了。
其他论机动没法和T-34比,论防御没法和KV比,并且它使用汽油发动机,被打中还容易起火,你说谁会喜欢它呢?
另一个不能忍的就是这车耗用乘员太多,当时苏联在坦克大量损失的同时也大量损失坦克乘员组,按当时回忆录的说法一些装备KV的部队打到后来都是3人车组了。
两辆M3的乘员组能配备3辆KV,而两辆M3的战斗力和乘员生存力都比不上3辆KV。
东线的战斗强度和火力密度远超北非,M3中型坦克生存堪忧,所以在苏军眼里M3中型坦克就剩一堆毛病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虽然送到毛熊的M3中型坦克基本都是美式构型,但红军中却习惯将它称为M3格兰特。
在太平洋战场上M3中型坦克一直用到战争后期。
以当时日军的反坦克火炮穿甲能力,其实用M3或M4都没什么区别,M3的火力配备更灵活,在面对日军步兵肉弹攻击的时候可能还更有优势。
不过英军反攻缅甸时所用的M3李式坦克做了一定改装,去掉了车长指挥塔,在炮塔侧面安装烟幕弹发射器。
这个原因可能是车长指挥塔里那挺机枪实在太吵了,枪身就在车长耳朵旁边,一开枪那个噪声和震动一定非常感人。
而到了M4,作为中型坦克是二站中后期的着名坦克,也是二站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总生产量达到了辆。
在二站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战场上,谢尔曼坦克的优良性能也使得它被改造成其他各类军用车辆,其中大多是以谢尔曼坦克底盘为基础改装的坦克救援车和装甲救护车。
主炮是坦克的手臂,初期型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炮射烟雾弹。
该炮能够在914米距离上击穿60mm/30°钢板,穿甲能力略强于毛熊T-34早期型号的76mm F34坦克炮。
但与德军的四号坦克H型的75mmL/48和豹式坦克的75mmL/70火炮相比有很大差距。
M4后期型号换装76.2mm火炮,在914米距离上击穿88mm/30°钢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苏联T34/85略优,不过应付虎豹仍然乏力。
英国人较有预见性,将17磅炮装在谢尔曼上,改装成了萤火虫式坦克,才有了远距离击毁德军坦克与虎式坦克对抗的能力。
在M4系列的各种改进型车上,共装有4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变速箱为机械式,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分为3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丑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
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的改进型车,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前期M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
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从1942年开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
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
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罗丝弗送给丘大爷大约四百辆谢尔曼中型坦克来弥补英国第三集团军损失的大量玛蒂尔达、瓦伦丁、十字军坦克。
这些谢尔曼坦克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集团军。
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
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
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意联军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大多数是意大利坦克,德军当时与英军坦克交换比为1比4,也就是说英军要击毁1辆德军坦克就要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