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4 / 6)

临的大陆冲击,让他们无法全力经营海外,就算致力于殖民,也总是落英国一筹。

可,一个新科技的发明,终结了这一切,这个发明就是铁路!

呼啸的铁路,漫长的铁路,高效的铁路,让世界从海权时代,进入海陆并重时代。

铁路的发明的兴起,让陆上资源有了高效整合可能,随铁路修筑步伐的一日千里,曾经的传统陆权强国,在铁路加持下,迎来兴旺,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德意志、苏联和美国!

德意志国家效率为何如此高?除了特有的官僚机构设置之外,也和专注铁路建设有关!

毛熊为何能在制度落后时依旧强势,在毛熊时代复兴,跟广袤国土用铁路连接息息相关。

日俄战争时,小本子能战胜毛熊,就跟西伯利亚铁路没有修完,毛熊战略投射能力有限有关,可铁路修筑成功后,再看毛熊、霓虹争锋,霓虹那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除了霓虹和毛熊外,后起之秀的丑国就更秀了,那是一个海陆并重的国度!

铁路兴起,让新的制造业中心成型,德国鲁尔区,丑国五大湖区,成立世界制造业中心。

借力铁路,让全球物流渠道通畅,也让后起国家的制造业实力勃发,更让动员力提升。

反观英国,则完全是另一番摸样!

一个曾经海权的受益者,却在陆权回归后,受制于狭小的本土,失去了竞争优势。

海运虽快,但真跟铁路比效率还是差了很多,英国分散全世界的殖民地,也凸显了问题。

这也是为何英国在印度修筑不少铁路根源,指望让印度成为英国本土之外另一经济板块。

可,殖民地的属性,还有英国人殖民的尿性,让这一举措依旧无力回天。

这无力回天也有数据为证!

19世纪中叶时,英国煤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二,生铁产量更是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是妥妥的超然存在。

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1914年,欧洲最大挑战者德国的煤产量达到了2.77亿吨,跟英国不相伯仲,更夸张的是德国钢产量,超过了英、法、俄三国之和,达到1760万吨。

这啥概念?在大规模陆战为前提的欧陆战场上,德国的战略资源优势,是英国无力应付的。

这也是英国从光荣孤立变结盟对垒关键,力有不逮,德国太强了!

随后,英国就参与了这场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却没有多少收获的一战!

一战前的英国,硬实力没有德国和丑国强大,但世界银行地位、广袤的殖民地,依旧让英国地位超然,可打完后,英国人却发现,这地位变成了丑国的,自己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而这一切,首先和过大的战争消耗有关,其次和英国的殖民管控模式有关!

战争消耗上: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英国防务经费是9100万英镑,占财政支出的12.3%。

到了1918年就变成19.56亿英镑,占同年财政开支的80%,这还只是战争经费,加上其他花销,让英国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英国国债也从战前的6.5亿英镑变成战后的74.35亿英镑。

这一轮战争打下来,英国损失惨重!

殖民管控模式上:虽然一战后,英国凭借广袤的殖民地,依旧有维系霸权的可能。

可由丑国引动的民族运动,却让英国海外领离心离德,以至于1939年二站爆发前,英国殖民地中的南非、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甚至爱尔兰都成了完全自治领。

历史上的英国,管理殖民地的模式是培养殖民地本土势力,配合少部分英国文官管理,将大陆均势政策,在殖民地换了份包装使用,达到了用有限军事力量,借力高明均势制衡,维系帝国治下和平的目的。

可这和平有个前提,那就是英国有能力维系集体安全,让殖民地和自治领能相对稳定发展。

简言之:各个殖民地和自治领(阿三除外)是英国的战争合伙人,在对外战争中,给帝国提供人力财力,在战争获胜后,收获战争红利。

这属于隶属统治下的合作关系。

互相需要之下的合作互惠关系。

前提条件是,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足以震慑挑战者。

可是,世界大战却让这个逻辑发生了转变!

英伦三岛曾经是世界中心,力量一级,但在陆权复兴后,却成了对抗陆地强权的弱势方,英国更多的需要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力量去打赢战争。

这就让英国陷入两难,因为任何付出都是需要政治代价的。

曾经的殖民地和自治领能在战争中收获红利,他们可以不谈条件,但现在红利没了,你是不是要补偿?

用钱补偿,英国没钱,只能扩大殖民地和自治领地的政治权利。

而且战争中的大规模动员,也会让被统治区域的人心生不满,自我意识被唤醒,然后,分裂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了趋势!

而且一战的惨痛伤亡,也让英国核心本土的力量遭遇重创!

大英帝国失去了103.1万青年,失去了一整代人,换来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仅仅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