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持了曾经的帝国荣光?他们心甘情愿吗?
血的教训告诉他们,世界大战没有胜利者,再来一次就是同归于尽。
于是,反战成了英国本土人的共识!
这也是战后英国人,对于和平非常向往的根源,拒绝无意义的战争和牺牲!
这共识,在后续成了英国民意基础,也让政治家不得不从。
换到这个角度看,张伯伦的选择就可以相见了!
首先;陆权兴起,让英国失去霸权优势。
其次:战争消耗,让英国失去金融优势。
再次:基于战争的动员,让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诉求独立呼声渐起,政治交换成了必然。
最后:一代人的牺牲,让英国国内和平主义盛行。
英国反战四重奏,就是张伯伦的四重困境,也是大英帝国的绥靖根源。
英国的问题说完,所有人的共识就是,别打仗,别打仗!
那么跳出英国看世界又是什么光景,就会明白另一层不能打的因由。
这就是,窥伺者太多,都在指望吃英国的肉,一个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
大英帝国曾经非常强大,这强大,让英国在欧亚都有不少盟友!
曾经的欧亚大陆两端就是如此。
东边,华夏曾经是英国遏制沙俄的盟友,后来在霓虹崛起后,变成了霓虹。
西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曾经是英国盟友,目的也是遏制毛熊的扩张。
可时代变了,关系也会变,曾经强盛时的宾客盈庭,变成了衰弱时的人走茶凉。
一站前,英国依旧是霓虹的盟友,欧洲英国也有不少诸如法国、意大利、俄国这样的盟友,就连丑国都能在大洋彼岸做到跟英国守望相助。
这些促成了英国一战的胜利。
但一战惨烈,还有后续英国的衰弱,让陆权复兴的节奏越来越快。
英国致力于构筑的欧陆均势,让英国面对法国彻底清算德国时,选择了网开一面,可德国却用非正常的方式迎来崛起,而且极端致力于复仇。
英国因此还得罪了法国,虽然最后依旧结盟了,却多了貌合神离。
同样的,毛熊也改了名字,变成了一个跟整个西方世界对抗的强者。
可这个国家,在务实的斯大林主政下,又通过数个五年计划,摇身一变成了庞然大物。
就连远东的霓虹,也在实力渐强后,越来越不将英国放在眼里,开始诉求东太平洋霸权。
至于曾经守望相助的丑国,虽同文同种,却一直高举反殖民旗号,力求瓦解英国殖民霸权。
从这个角度看,一站之后的英国,国际制衡格局瓦解,国际环境变的危机四伏,四处都是窥伺英国庞大殖民地的敌人、潜在敌人和复仇者。
德、日、苏、美,四大强国的不怀好意,英国看在眼里,唯一能指望的盟友,只有一个弱势且貌合神离的法国,还有那左右摇摆的投机者意大利。
法国的无奈是,他是殖民体系受益者,必须站在英国这边,但他的实力却不足以护佑英国。
这样的英国如何办?看似有两个盟友,但其实是孤军奋战!
让他孤军奋战的根源为何?不过是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优质资产啊?
德国致力于复仇,窥伺英国本土。
霓虹致力于扩张,窥伺远东和阿三洋利益。
丑国胃口更大,爹老了他的都是我的。
毛熊胃口也很大,但还要等待,还要借力。
这就是英国二战前的状况,危机四伏,烽烟迭起,稍有不慎就是墙倒众人推后的满盘皆输。
换你是张伯伦,你会咋办?答案或许是一头雾水!
但张伯伦既然接手了烂摊子,用最后的坚守,勉力维持自己的帝国。
英国是深谙大国外交的国度,基于此才有沿用数百年的均势制衡战略出现。
可当均势制衡玩不转了之后咋办?答案是适当利益再分配,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外交成果。
因为国际竞争奉行的依旧是丛林法则,自有一套生物链。
占据顶端的霸权国如果是狮子,他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吃虎、豹、豺、狼。
那么能被吃的是什么,能放弃的是什么,唯有食肉动物。
一战的惨烈教训,让英国这个狮子明白,真要跟群狼打起来,他一样遍体鳞伤。
同样的,所有的虎、豹、豺、狼也明白,互相撕咬最后的结局就是让人乘虚而入!
于是不少国家起了遏制冲突心思,这其中典型就是英、法和尚在恢复元气的苏联。
在不少国家存了遏制心思的同时,也有指望冒进的国家。
这国家就是霓虹、意大利和尚且在蛰伏的德国、丑国。
如何处理好跟自己一样有遏制心思的国家关系?如何安抚有冒进心思的国家?
就是英国需要算计的事情。
老霸主持续衰弱,新力量不断崛起,目的都是分割英国的=资产,英国不能置身事外只能引导有野心的国家互相冲突。
随后,英国的骚操作开始了!
1931年,小本子开始耍流氓了,英国除了呼吁外,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