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乔松讲述统一策
此番诚意十足的话不仅道明了自己的来意,而且将秦国现在以及未来的方向摆明在了荀夫子二人面前。
由此观之,秦国一统天下之心甚坚。而未来之秦国,也必将改变今日之秦法。
荀夫子沉思许久,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儒家乃是入世的学问,需要通过君王来实现其抱负。这便是自孔子起,儒家大贤频频周游各国的根本原因。
然,君王却未必要用儒家。孔子,孟子,以及早年间的荀子都是如此,列国虽敬却不用。
今时今日,荀子已七十有五,却等来了这个机会。不,或者应该说,是未来的机会。毕竟这个弟子怎么说呢……嗯,有点儿小。
沉思许久,荀夫子开口道:“公子所言,乃秦国之国策。荀况想要请教,公子欲如何实现大一统之天下?”
这话让乔松顿时精神了起来,他知道,荀夫子发问,乃是意动的表现。否则,像前两次那样,逐客才是荀夫子能干出来的事儿。
因此,乔松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
沉吟片刻,乔松开口描述起了自己的想法。
“在乔松看来,所谓大一统当分为两个方面:形之一统以及意之一统。
所谓形之一统,在乎国土疆域,在乎制度,在乎政出一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当大一统之时,普天之下将只有一个国家,再无七国之分。
而意之一统,在于文之一道,在于思想,在于民众之认知。
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欲要实现大一统,亦当从此二者入手。”
其实,这就是形式上的统一与意识上的统一。
原有历史上大秦统一之后,两者都在做,但两者做的都不到位。
对山东之地掌控力度不够,形式上的统一并不稳定;车同轨,行同文就是在统一意识,但奈何时间太短,效果不佳。
所以,若非汉高祖刘邦崛起于草莽,再次统一天下,恐怕华夏还得呈分裂之态。
这也是乔松瞧不起项羽的根本原因,此人就是在开历史倒车。除了神勇之外,一无是处。
灭秦之后,竟然分封天下,让历经六代秦君才统一的诸夏之地再度回到了分裂状态。
结果是什么?
项羽还没死呢,天下就再度陷入了战乱。纵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也只能自刎乌江,留下一曲霸王别姬传唱千年。
假如大秦濒临毁灭,那么乔松也宁愿下一任接任者是刘邦,而不是项羽那个莽夫。
历史上的大秦没做好,所以成了遗憾。乔松携图书馆穿越到这架空世界,就决不允许这样的遗憾再度上演,因此他早就在准备了 。
“首先,形之一统。其重点在攻灭六国,使天下混一。
然,六国君主,贵族,官员等依赖六国存续者,必然因利益,仇恨,忠诚等诸多缘由而多加阻挠。故此,当强己弱敌,修我戈矛,强我兵甲;同时伺机分裂敌心,逐个击破,以完成天下一统。
乔松虽年幼,亦当尽绵薄之力助力此事。余之麾下商会,作坊等正是因此而开设。
其次,意之一统。重在统一思想,使黎民百姓自发摒弃秦人,楚人,韩人,赵人,魏人,燕人,齐人等认知,发自内心认同一统之家国。
此之关键,在乎百家!
百家掌天下文脉,乃众生之喉舌。
欲图实现意之一统,首当降服诸子百家。
故此,乔松命公输越制纸,研发印刷之术。其意非在金钱,而在效仿齐国稷下学宫,于大秦兴文事,建学宫,以纸张为饵,纳百家入秦。
如此一来,形之一统与意之一统便有望逐步实现。
他日沧海桑田,日月变换,即使我大秦轰然倒塌,但统一之观念已深入人心,必有心怀天下者力挽狂澜,再造乾坤。
若能如此,乔松此生无憾矣!”
说到这里,乔松语气一转,脸上带着希冀之色拜倒:“儒家乃天下显学,夫子更是儒家大贤。望夫子能以天下为重,入秦以匡正未来!”
荀夫子用很是复杂的眼神看着眼前的乔松:“公子三次拜访老朽,初次以诚,二次以名利,三次虽名为坦诚,实则名为天下。
此三次者,足以见公子之决心。
然今日有幸闻听公子之大志,又知悉公子之计划,可看出公子已然胸有丘壑,荀况又有什么能教导公子的呢?”
荀夫子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的。能以如此年纪,对天下有这等清晰的认知,的确远非凡人可比。
但是,眼前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学识也不差,行事也有自己的风格,已然不能将其当成一个心性未定的孩子,那么他又能教些什么呢?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重在传道,但此子明显已自成体系,何须他人来教导?
“夫子此言,乔松不敢苟同。乔松固然早慧,然此既为乔松之幸,亦为乔松之不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