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剑指东瀛(七十)请临汉阳
总兵官在各地已被纷纷添设,经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不断增设,如今大明的总官兵驻守各地后已将原都指挥使的地位取而代之,一跃而成地方最高武职官员。
至此,大明的军事制度已经发生了沧海巨变:“洪永以后,边患日棘,大将之没,遂成常员。”这种制度在一些史籍材料中被称为“镇戍制”,但视其设置情况,或许用“营兵制”来称呼会更为准确,而且可免去与卫所之混淆之弊病。
什么叫营兵制?高务实为什么既说要设卫所,又说要设总兵?
营兵制这玩意儿有点复杂。大抵兵营中的武官的任命,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商榷,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其等级有五种,分别为镇守、协守、分守、守备、备倭,官衔大小则分多等,分别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此类皆称为将军,以下又分为都司、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百总,都称为营官。
营官的来源主要为卫所官群体,从中进行抽调,来源甚为单一。由于卫所官摇身一变成为营官的现象甚为普遍,因此卫所官职中的都指挥使一职,为营制借用。都指挥使本是地方卫所的最高官员,但任为营官的都司一职,地位则相当低下,仅高于守备一级而已。
除来源单一之外,营官不世袭,则是大明营兵制有别于卫所制的一大特色。高务实又要设卫所,又要设总兵,这也是原因之一。
理由何在?理由在于卫所制可以安定朝鲜方面一些武将的人心,而总兵制营兵制则可以让实际的军权掌握在大明手里。
正如高务实不同意将南人党斩尽杀绝一样,朝鲜的武将群体虽然没什么鸟用,但全杀了肯定也不现实,全罢免不用也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得有个地方安排他们。
卫所,就是这样一个“养闲人”的好出处。高务实所谓的设卫所,显然不可能在偌大一个朝鲜只设一个卫所,势必要多设几个。这样,就有足够的位置能把朝鲜国内排得上号的武将都安排进“体制内”,让他们仍然有个官身,不至于铤而走险。
但卫所这破体系弊端百出,即便在大明国内,除了九边个别卫所之外也鲜有战斗力靠谱的,因此真正的主战部队得有另外的安排,这就是总兵设立的意义引入营兵制。
眼下大明的总兵已经有几十位,各个总兵的统兵方式大抵类似,几乎都是以家丁为核心中坚,配合从卫所抽调的部分精锐形成一支机动兵力进行作战。
高务实说要推荐张万邦为平壤总兵,这就有个疑问了:张万邦本部固然战斗力很强,但将来在朝鲜设立的卫所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抽不出什么“精锐”来吧?
毕竟看看贞陵之战就知道,三万朝鲜“精锐”,九打一的正面对决之下,给张万邦部造成的损失居然两位数都没到。
不过这就是要让张万邦当这个总兵的原因。
众所周知,原历史上的南明其实不是被清军打垮的,而是被投降了清军的前明军打垮的。那些投降清军前一打仗就望风而逃的前明军,在投降之后一个个战斗力飙升,常常让人忍不住想:“以前没见你们这么能打啊?”
为什么?就两点:一是当时的清军不像明军那么腐败,基本能保证投降士兵也有饭吃二是作战之时都是八旗压阵、降军在前当炮灰。
第一条因为现在有高务实在,暂时不必去说了,主要说第二条。提问:前明军为何只要有八旗压阵就会变得很猛,完全不像以往那样拉胯?
因为他们以前试过多次,是真打不过八旗,所以一上战场按例被清军派出打头阵之时,其心态都是:“往前进攻说不定能捡点功劳,但后退一定会死”,于是被迫“一往无前”,自然就总能“狭路相逢勇者胜”了。
高务实认为,经过贞陵之战的震慑,朝鲜人无论官、军、民哪一类人,都应该对张万邦这个名字有了足够的敬畏。所以,只要有张万邦率领本部压阵,朝鲜军不敢退只敢进,那就算是一群绵羊也能打出狼群的威风来了。
当然话说回来,朝鲜经过此战之后,尤其是当日本败退之后,他们还有多少上战场的机会这个不好说,如果政治方面的举措成功,也许张万邦留在朝鲜的主要任务就只是单纯的震慑也说不定。
听完高务实的解释,高家叔侄三人明白了过来,也都认为这个安排不错。事实上张万邦过去立下的两次大功都很关键,要不是此前总有人功劳、资历排在他之前,他现在早已配得上一个总兵了。
再有就是张万邦是宣大系将领,是高务实的嫡系,他将来若能坐镇朝鲜,那朝鲜方面就又成了实学派辐射之地了。
既然内部商议妥当,高务实就让高务正、高务若兄弟二人去草拟他上奏皇帝的疏文,以及给张万邦写回信。高杞也没了事情,便也告辞离去,说打算找藤堂高虎了解一下大坂城的构造。
他三人刚离开没多久,高杞却又回来了。高务实诧异道:“大坂城号称是超越了小田原城的如今日本第一雄城,禹服这么快就问清楚了?”
“叔父,不是大坂城的事。”高杞匆匆而来,双手呈上两封书信,道:“是朝鲜王和李山海的书信,侄儿已经先看过了,都是说权栗此举及失败影响重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