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傻子。 但猜到之后,他反而紧张到心乱如麻,然后即便是在船上,也忍不住压低了声音小心来问:“张三哥的意思是,催着王太守动弹的,乃是荥阳的大张相公?” “还是叫人家张相公好了。”张行语气淡然。“另一位张相公已经死了,我亲眼看到的。” 徐大郎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原因再简单不过,他对张世昭紧张到了极致,而眼前的人却一点都不紧张,这个时候说一些调兵之类的话,注定无用。 但偏偏他现在满脑子就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跟王太守谈和,然后请李枢把主力带回来,省得一夜之间兵临城下。 “可若是他……”停了一阵子,眼看着小船即将靠岸,徐大郎满头大汗,还是把这话说了出来。“咱们……咱们是不是该让李龙头把兵带回来?就不去顺着济水往下打了?” “为什么?”张行坦然反问。 能为什么?那可是公认的皇帝智囊、当年几乎以一己之智,当了十万兵的张世昭张相公! 他徐世英心里虚! 但这话怎么说出口? 船只靠岸,张行先跳了下去,徐世英也跟着跳下去,上面的士卒开始解旗,张徐二人在滩上稍立。 而张行似乎也不准备卖关子,而是终于再笑:“徐大郎,你也不要过度紧张,我问你,若是他是你想的那般可怕,为何连一个王太守都管不住,使得王太守抓住说法自行撤了两日兵?” 徐大郎此时方才勉强回复心境,然后若有所思:“所以,是此人徒有虚名?” “不是。”张行敛容解答。“我亲眼所见,这是个顶尖的聪明人。” “那……” “我再问徐大郎你一件事,为何东境要称东境,中原要称中原,河北要称河北?”明明是在解释,可张行再度开口反而显得匪夷所思。 “这自然是……” “不仅仅是天然地域……若说河北还算是大河相隔,那中原和东境怎么做的区分?和江淮呢?”张行认真追问。“而且为什么之前我和李公举事前一再强调,不让你们过界去梁郡和荥阳?” “是朝廷分路。”徐大郎强迫自己认真思索,然后果然给出了正确答案。 “是朝廷分路。”张行负手点头。“自白帝爷起,天下便一直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到了大魏一统天下,那位先帝爷先废郡,改为州县,然后到了如今这位圣人,又改为郡县,但还有总管州、还有亲王遥领郡,还有巡视地方的十五道监察御史,改了废废了改的,便是靖安台巡组也有一套说法……而无论怎么分,咱们西面和南面的梁郡、荥阳,还有南阳、淮阳什么的,都是隶属于所谓中原地带,在朝廷那里都属于所谓东都俯瞰的近畿之地,与关陇持平,总是跑不了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暂时不动梁郡分毫的缘故,也是不想在汲郡继续惹事的缘故。” 徐大郎彻底醒悟。 他本就是个伶俐人,一点就透的。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地域或者地区,在朝廷那里就不是一群人负责的,重视程度也不是一回事。 真要是放在寻常,你造反了,甭管是天涯海角,大魏直接几万甲士就推出去了。 但是,这不是天下反了一半吗?不是朝廷如今正半瘫痪着吗?那么,哪怕只是几十里之隔,你在东郡造反与在梁郡造反,于朝廷看来,就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管住手,很可能就能多获得数月的喘息之机。 甚至,徐大郎毫不怀疑,黑榜上比张李两位还高的那位伍惊风,如今必然是东都眼中第一个钉子,因为他造反的地方在南阳,而且都快把南阳打光了……东都那边暂时缺兵,不把南阳拔下来,还真不一定会来打黜龙帮。 至于河北,其实也本不该来沾的,这不是张李二人(可能还有他徐大郎自己)失败主义上头,一心想着失败后跑路河北吗?所以明知道汲郡和魏郡在河北地区地位特殊,但还是没忍住澶渊的诱惑。 这可是东郡对岸天然的转移据点。 但还是惹出事来了。 “所以……”徐大郎回过神来,认真以对。“张相公不是不聪明,而是权责受限……他在荥阳坐镇,只能管得住近畿几郡!” “他要是管得住近畿几郡,咱们半月前就挨打了!如何到了眼下还能这般自在?”张行摇头以对。“依我看,他能在荥阳控制半个郡,让自己坐的安稳些,就已经不错了!近畿是曹皇叔亲自管的!他又不敢回东都……以他的身份回东都,要出乱子的,曹皇叔也不会容他!而他坐着不动,又坐实了自家坐蜡失权的困境,近畿也好,河北汲郡那边也罢,自然愈发轻视他!” 徐大郎微微叹气。 这就是问题所在,不是他不聪明,也不是他不能理解这里面的逻辑,而是他既不懂高层那里的游戏规则,一时间里也很难将视野调整到更高层面来看问题。 但他才二十出头,往后有足够的机会用高视野来看事情。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眼看着旗帜收好,张行对着徐大郎下了结语。“张相公再聪明再有本事,也架不住遇到了那么一位圣人,直接去江都了,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