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鸟尽弓藏
哪怕他愿意去死,可朱棣呢?朱高炽呢?
如果仅凭分发田地,就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那历史那么多农民起义就不会失败。
“后来,陛下前往定远自立门户,也要求军中以长枪来比较武艺,常常考校兵卒长枪技艺,不少兵卒因此得到了嘉奖。”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朱高煦没办法用分地这个政策来激励部下,因为如今的大明朝根本不缺耕地,而是缺能种地的人和畜力。
“国公……”朱高煦放下手中的,起身回了一礼。
在冯胜口中,朱元璋曾给晋王朱棡下过一道命令,其中提及军队的战术原则时,朱元璋认为使用步兵要“与骑兵并进而夹攻”,不断强调要训练进攻型步兵,而非防御型步兵。
对此,朱高煦自然想到了三府嫡长入武英殿理政的事情,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件事情根本就影响不了他。
朱高煦没有送他,而是站在屋内,看着斜阳下他那佝偻的背影,整个人都沉默了。
明军的这种步兵机动性确实很罕见,饶是朱高煦想了又想,也无法在古代战争史中找到类似的案例,只能从近代的子弟兵身找到相似例子。
有的时候,即便他不想,但命运却容不得他。
只是他的这份心思不能表露太过明显,所以面对冯胜的话,他也故意叹气道:
“若是陛下同意将你外放,历练几年后或许能减小北边压力。”
这么一看,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灵璧之战后,南军便再也无法阻挡燕军脚步,仅一个月便丢失了淮河以南的所有防线。
忽的,朱高煦不知道说些什么,或者说他根本说不出来什么。
“迷糊了?”冯胜笑着抚了抚长须,看样子有些高兴。
饶是你年轻骁勇善战,治国安邦,打下大片疆土又待如何?
从前番在武英殿与朱高炽的对话中,他便差不多了解了他与朱高炽的理念问题。
可就是这少量铁料,最后却生产出了甲胄一万三千多副,马步军刀两万一千把,弓三万五千余张,箭矢一百七十万支。
“这个嘛……呵呵”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才会出现冯胜所说的“然臣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
不过,朱高煦曾经翻看过他的这两本兵书,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这两本兵书之中大段模仿甚至抄袭前代的兵学着作,甚至连都被抄进了书里。
“陛下曾言、克敌在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是以两军之间决死生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
由于明军的战马严重不足,机动进攻和保护侧翼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落在步兵身。
在朱高煦思索间,冯胜忽的开口说起了武英殿内的事情。
据朱高煦所知,刘基虽是文人出身,但他博览群书,还撰有和两本军事着作。
结果到了元末,明军长枪兵抓着长枪就怼着骑兵冲锋,硬生生将蒙古人的骑兵多次冲垮,搞得元末一众元朝军阀看到大明的长枪兵就头疼。
“该从何说起呢……”冯胜一时间也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因此沉吟了许久,直到一字时间过后才开口说起了几场战争。
由于太过依赖步兵,即便明军此后骑兵数量增加,但也无法改变明军以步兵机动作战的基本想法。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向了冯胜,而冯胜也走进了倒座房内,坐在那张用于休息的床。
话虽如此,冯胜却也感叹道:“只可惜,这行军打仗不是下棋,能征善战者,往往都不是从兵书学来的兵法。”
如今的明军,若是按照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那南军之中的精锐都聚集在西南及湖广,不是在赶苗拓业,就是在威慑中南半岛及青藏地区的土司。
说白了,在刘基看来,明初军队的作战原则和“古法”中的作战原则有很大的区别。
只是眼下的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人和地盘,他所能做出来的一切都不能在现在做出来,不然就是为朱允炆做嫁衣。
朱高煦不是很精通理科,但作为当过两年兵的人,他也大概了解火器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