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乡试开始(3 / 4)

贾琮笑着随便收几样,他只觉得悲哀。

这就是古代农民。

如果有人亵渎了他们的神。

他们能抄起锄头镰刀拼命。

在江南种桑养蚕的许多忌讳,比青苗神还厉害。

为了那个神,织工、桑户不理官府。

特定时期不许进门。

官府为了大局也只能顺从。

报名、填亲供、领号、进孔庙。

西路厅参加科考的秀才,目测有数千人。

未出题之前。

贾琮桌号是同年关注点之一。

王浩过来附耳道:“罗奇才有一个好友魏无智,是他表亲。

良乡县学诸生,一到宛平。

酒会上扬言要替他表哥报仇......”

贾琮暗暗点头记下,随着另一方周六合的眼神指引。

果然瞧见西角落一名精瘦儒生。

一直冷冷盯着自己,如芒在背。

旧时孔庙对于贾琮这样的现代人。

自从八股成为贬义词。

“打倒孔家店”席卷全国。

文庙、孔庙在今人印象中是很陌生、很古老了。

大楚在八股取仕上沿袭明制并更加规范。

大成殿设立至圣孔夫子塑像、亚圣孟子塑像。

以及儒家“十哲”塑像,科考选拔之前。

学政、考生皆要按照礼仪焚香、洗手之后参拜。

贾琮虽然走了八股之路。

但心目中要说对儒教有多么尊敬.....倒是不见得。

科考的考场设在东西庑七十六楹。

参考的秀才,根据名额规定。

只有少部分能送考乡试。

唯有过了乡试中举人,才能无限期参加会试。

西庑二十四楹内。

贾琮安静地于东南角铺纸、磨墨。

对于西北角魏无知的冷眼而视。

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等所有考生过了搜检坐定,衙役到位。

才有几位身穿皂服的差爷各自分到几间考房。

手举木牌公告穿梭。

这次乡试选拔的科考题目出自《中庸》二十六章。

是大题: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

鱼鳖生焉,财货殖焉。

中庸这一段是叙述天地山水自然界的话。

即便它文字古老。

却是现代高中生都看得懂、听得懂。

算是比较好记的一段话了。

试帖诗题目:“卓荦观群书”得“书”字。

所有八股文考试。

录取标准都绝大部分倾向于头篇八股文。

其他的试帖诗、判、诰、表、论,仅仅作为参考。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

八股文不是很优秀,其他东西很卓越。

也能增加考官印象分,从而录取。

不过八股文作为第一标准是普遍情况。

此次癸酉科考。

贾琮的好友周六合、王浩、张冇才皆在。

西路厅五县生员大部分到齐。

不来的是守孝、出事等原因。

右边旁坐的那位仁兄林浩是近视眼。

看不清,便推了推贾琮:“贾神童,此句题目是什么?”

“《中庸》二十六章一篇,卓荦观群书得书字。”

贾琮好心答道,那位仁兄谢过。

规规矩矩地写完一篇八股。

已经过了一个时辰,字数大约五百多。

考试的纸张官府印发,红格纸、十八列。

包括草稿纸也要收回。

试帖诗的作法除了基本原则是颂圣。

十六句从开头到结尾,也是完全按照“八股文模式”来做。

破题、承题直到对比、结尾。

必须紧紧围绕题目“书”字。

那位仁兄再度小声问道:“贾神童,我忘了,书字是什么韵啊?”

古代读书极度不易。

试帖诗、八股四比除了背诵启蒙声律。

还必须记得所有声韵。

贾琮笑笑不语,像看傻子一样。

哥们这是正规考试耶,我能回答你吗?

你想死,可别连累我啊。

那仁兄见此讪讪干笑,不好意思问他了。

贾琮写完试帖诗,正要交卷。

不想这位仁兄不仅近视,还身体木讷。

竟然打翻了贾琮的砚台,墨汁淋湿了一部分纸张。

我草!!!

许久不见的国粹脱口而出,贾琮强忍住想打人的冲动。

时辰已经过了大半,哪里还来得及再写?

贾琮面色不好看,眼神阴沉沉地目视那位仁兄。

仁兄又是尴尬又是愧疚,顿首连拜。

无声地作揖,表示是无心之举。

贾琮直直盯着他,看模样不像是作做。

方才无可奈何叹了口气。

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重新琢磨一会儿。

末尾再加了一首诗......

他不能亏待自己,也不能连累为难陈东生。

如果他八股文不过关而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