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乡试开始(4 / 4)

取。

陈东生可是有性命之忧的。

贾琮前世研究过八股文,虽然说不上精研。

但是今生练习了这么久。

有那些明清两朝的直观印象,个人理解是很深的。

他知道县府院、岁考、科考不像乡会殿极度严格。

只要有脑子,还是能过关的。

旧时启蒙杂句说;“肯花十年苦功夫,考个秀才也不难”。

贾琮有底子、有成先知得思维。

再加上一部分记忆中的模范文供他抄。

虽然那些模范文不能完全记得。

但是他有能力加以借用、修改。

现在出现了“卷面不洁”。

他便希望这首诗能起到作用。

类似于唐朝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一样。

希望通过诗文化解。

当然,贾琮考中秀才之后。

仅仅是过来熟悉科考乡试的一应规制。

好做准备,即使不过关也在他心理预期内。

这位仁兄虽然莽撞,却不是有心的。

贾琮只能自认倒霉了。

古代考试和现代考试一样。

考场出各种岔子最常见不过。

——————

岁考等级分六等,决定秀才功名生死。

科考分三等。

一等、二等准许参加乡试。

三等的话......三年之后再来吧。

这只是玩笑,乡会殿三年才有一次。

第一场科考不过。

还可以继续参加“录科”、“录遗”。

同样由学政主持。

但乡试预先选拔只取优秀的秀才名额。

不管如何努力、如何考。

大部分的秀才,注定要被刷掉。

乡试是省级考试,一个省几万秀才。

能进贡院的,每年只能维持在一万人左右。

江南贡院特殊一点,文化发达。

最高可达两万多。

东庑阅卷房。

兼任学政的陈东生外穿三品大红孔雀补子。

内里仍旧套了七品风宪官青色獬豸补服。

头戴乌纱帽。

前明有巡按御史提督生员的习惯,大楚就成了兼任。

大楚县府院三级考试为防作弊也有糊名的习惯。

但是卷子不抄录。

考官可从笔迹认出熟悉的考生。

作为他得意门生的贾琮,一手清丽馆阁体。

陈东生一眼就鉴定出来,一开始望见卷面污秽。

他便有丢入角落纸篓的冲动,细细一看试帖诗后面。

还加了一首诗。

陈东生方才大笑:“好!有此诗,足以传一段师生佳话了。”

门外有学政仪仗队、衙役两层守卫。

数日后。

陈东生疲惫的揉揉太阳穴。

吩咐沈郜、刘华等:“放榜、发考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