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官人,汴京城来了天使,言是有官家手诏……” 苏轼楞了一下:“天使?官家手诏?” 朝云点点头。 苏轼只能先去府衙后宅之中,见了那位从汴京而来的天使,并从后者手中,接过了天子手诏。 苏轼拿着手诏,看一遍。 确认确实是当朝天子的笔迹,然后他就看着内容,有些发呆。 “官家给登州拨钱五千贯,命我营造码头,并查清楚登州海岸的礁石,理清航线?” 苏轼喃喃自语着。 然后,他脑子里一道闪电划过。 “市舶司!” “登州有可能开市舶司!” 于是,一切豁然开朗。 市舶司,那是日进斗金的好机构! 迄今,大宋只有广州、杭州有市舶司。 然后,还有泉州这个即将开港的市舶司。 若登州也能有一个市舶司…… 苏轼的呼吸开始急促。 他仿佛看到了海外商贾接踵而来,登州市场繁荣昌盛的景象。 登州是可以承接来自高丽、北虏、日本的商贾的! 同时,苏轼也知道,养济院需要的钱帛,可以找谁要了? 登州的形势户们! 于是,苏轼在送走使者后,就命爱妾朝云磨墨。 他提笔开始给登州境内的形势户、士绅人家写信,请他们三日后至府衙相商。 苏轼的邀请,自然不会有人拒绝——谁能拒绝一位天下知名的文豪名士的邀请? 于是,在宴会当天整个登州的士绅,齐聚登州府衙。 隔日,登州传出消息。 在登州知府苏公之恳求下,登州大户数十家,愿共捐黄金五百两,钱三千贯,于登州城及各码头附近,兴建养济院,以平价售卖医药,并收容孤寡穷苦之病人。 同时,登州开始全面动员。 渔民们有了新任务,他们开始探查海岸线,并向官府报告礁石、暗流以及天气情况。 而登州的士绅形势户们,则带着人,沿着登州海岸,寻找一个水深、地势平坦,可以营造海港的地方。 登州的官吏们则开始翻找起各种文牍,寻找过去的记录。 整个登州,都开始为了市舶司而疯狂。 没办法! 在大宋,民风一向如此:一切向钱看! 为了赚钱,天下的英雄好汉,都汇聚登州、莱州,风餐露宿,寻找黄金。 为了赚钱,河北与辽国接壤的地区,每天都有人冒着掉脑袋以及被辽国人黑吃黑的风险,背着铜钱去对面购物,赚一个差价。 为了赚钱,西北沿边的弓箭手,甚至可以在晚上悄咪咪的摸过边境,将铁器、铜器卖给那些白天和自己打生打死的党项人。 便是在朝堂之上,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们,除了少数几人,其他谁家不是有着亲戚、下人经商? 而市舶司,已经被证明是大宋最赚钱的机构! …… 元祐元年正月戊午(29)。 诏命天下诸路经略司、转运使司、提刑司、常平司等,查访辖区老迈县尉、巡检,考核其任职政绩,或予以转官,或予以奏差。 美其名曰:恩泽吏员。 其实却是要淘汰掉那些老的都快老年痴呆的官吏。 给他们一个官身,让他们不要占着茅坑不动。 没办法! 现在大宋的政治环境下,这些胥吏出身的县尉、巡检,哪怕老的都已经痴呆了,也没有人敢让他们致仕——万一这个老头有个叫蔡确的儿子,那可如何是好? 只能是打着推恩的幌子,让他们赶紧挪位子。 第二天,正月乙未(三十)。 诏以大名府去岁水灾,民田多有洪水浸泡,耕种未得,虽有赈济,却恐官司拘禁,命大名府冯京体量察访赈济,相机宽宥百姓所欠官府钱粮。 同日,太皇太后、向太后,并驾开宝寺祈雨。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光是仪卫就多达千余,更有大量车马景从。 这一天的开宝寺内,汇集了无数高僧,念经声、诵经声整日不停。 然而…… 没有卵用!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太阳照着汴京城,群臣都开始窃窃私语。 于是,群臣共请赵煦驾临大相国寺祈雨。 毕竟,之前宰执们祈雨不成,现在两宫出马也不成。 可不得天子亲自出马了吗? 赵煦当然是想能拖就拖,最好拖到起风的那一天。 只是,他根本拖不了。 因为,汴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 要不是神卫军在京城内外,打的一百多口自流井,陆续开始投入使用。 现在的汴京城的吃水情况,就已经要恶化了。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从上到下的所有人都被干旱影响。 所有人,都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看向皇宫。 没有办法,赵煦只能同意,让礼部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