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良辰吉日。 好在礼部尚书韩忠彦,家学渊源,惯会察言观色。 所以,他上报了一个让赵煦满意的吉日——元祐元年二月乙巳(初十)。 两宫和赵煦,在看到这个日子后,都觉得甚好,于是同意了礼部所选的日子。 但朝堂上,却并未因此安静。 反而,开始翻滚起波涛来。 持续的旱灾,给了一些人借口。 特别是当司马光于二月辛酉(初二)再次告病之后,可能是受到了刺激。 于是,便开始了他们的动作。 “朱光庭这书呆子……”赵煦拿着手里的谏官上书,摇了摇头。 谏书上有着贴黄:司马光今年以来,屡被疾矣!陛下宜当早去朝中奸邪,专用忠贤,天意助顺,就陛下太平功业,司马光必安!唯愿陛下早赐睿断施行! 这书呆子,还真以为赵煦对司马光仰慕崇拜! 在贴黄之外,还有贴黄:臣窃唯陛下即位以来,圣政日新,超越古今,然而今日去奸邪,进忠贤,其势易也! 那么他指的奸邪是谁? 如韩绛、李清臣、张璪之奸邪,天下所愿去者也!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 哦…… 原来您已经代表全天下啊! 赵煦玩味的将手中的谏书一丢,讥讽着:“那朕以后干脆都听您这位代表了天下人的正言的话好了!” 只是,赵煦还真没什么办法治这样的人。 因为朱光庭是左正言,他是谏官。 谏官本来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无论说的对,还是说错了,这都是他的职责。 何况,赵煦知道,朱光庭这个人本性就是如此的。 他就是个书呆子。 他上书所言的这些话,大概率就是他的心声。 为什么? 因为他是程颢的弟子门生,五路伐夏的时候,此人在京兆府跟着吕大防一起负责大军后勤供给的时候,就以做事一板一眼,恪守法条儿闻名,号为‘明镜’。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而是有着事实依据的。 当年其在京兆府为官,就连当地的百姓之间有了争执,也愿意找他协调。 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可见一斑! 于是,人称:明镜先生! 若只是这样,赵煦心里面还会打鼓,会怀疑这个人的用心和出发点。 可关键在于——朱光庭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亲政后,虽然屡次被贬。 但这个书呆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认真为百姓做事。 遇到旱灾、水灾,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亲自为灾民煮粥,也亲自察看赈灾的每一个环节,生怕有一粒米被人私吞,以至于日夜不休。 最后竟是因为旱灾严重,而在祈雨时跪死。 所以,他是真的践行了他的老师程颢天理人伦之道的士大夫。 他是真的相信,这个天下万物皆有天理。 也是真的认为,现在都堂上的韩绛、李清臣、张璪都是奸邪。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国家政治变得浑浊。 他不是李定那样的投机客。 也不是刘挚那样带着私人恩怨来搞政治斗争的政客。 就是一个书呆子,一个恪守自己信念的士大夫。 所以,赵煦也只是生生闷气,很快就想开了。 赵煦是很清楚的。 朝堂上需要做事的聪明人,但也需要像朱光庭这样坚守自己理念的书呆子。 哪怕是当个吉祥物,哪怕是当个花瓶呢! 更不要说,赵煦一直想着,要在未来将二程的思想据为己有。 所以,他也只是说了两句气话,就重新拿起了朱光庭的上书,然后在上面批示: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朕之股肱也!韩绛、李清臣、张璪等大臣,亦朕之臂膀也!明道先生遗朕书曰:天地之用皆君之用也!其注释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人君治政则不然,士农工商,皆天子之民,清流浑浊,皆陛下之臣! 其与爱卿共勉之! 批示完,赵煦将笔一丢,把谏书交给一旁的冯景,道:“送通见司,让通见司誊抄三份,两份送保慈宫,一份转谏院!” “是……”冯景低着头,接过了谏书。 赵煦却是摇头。 是的,朱光庭的这封谏书,是直接送到赵煦这里,而不是从两宫那边送来的。 这既是赵煦日拱一卒后得到的权利——谏官、御史,假若指明给他的上书,两宫一般都不会再过问,直接由他处置。 同时,也是赵煦肯捏着鼻子批示朱光庭的原因——他可是直接跳过了两宫,向赵煦奏报的! 哪怕只是这个原因,也不该对他有什么惩罚。 相反还得鼓励一下! …… 通见司将赵煦批示的副本,送到保慈宫的时候。 两宫也在苦恼着一个事情。 因为旱灾持续,宰执、两宫祈雨都没有效果。 于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