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灵活的红线
br> 噗噗噗! 弓弦震动之声,不断响起,一个又一个靶子,被特制的破甲箭头打的粉碎。 赵煦看着,始终保持微笑。 “沈提举,此弓如今每月可产多少?”赵煦回头问着侍立在旁的沈括。 沈括答道:“奏知陛下,臣等奉陛下旨意,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设立弓弩司,以陛下之命,命匠人专则一事,赖陛下之智,如今弓弩司所产神臂弓教过去大增。” “旧法一月,不过能产百余,采用新法之后,神臂弓每月已能产三百有余。” “善!”赵煦微笑着点头:“卿等皆为国立大功矣!” 一个月三百余把改进型神臂弓。 一年就是将近四千把! 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大宋目前需要了。 “朕自不会亏待,上下诸卿!”赵煦说着,就让冯景上前,宣读了他拟好的旨意。 沈括减磨勘一年,赐蜀锦数十匹,加职钱十千,弓弩司官员,皆减磨勘两年,有关工匠,月俸增加一贯。 顿时,所有在场的官吏,纷纷跪下来谢恩。 沈括更是趁着谢恩的时候,拜道:“臣乞陛下为新弓赐名!” 他记得很清楚的,先帝是最喜欢给各种各样的事情赐名的。 譬如神臂弓之名,就是先帝御赐。 此外,沿边各路的所有新建寨堡,也皆是先帝御赐。 父子一体,沈括感觉这位应该也很喜欢赐名。 赵煦听着,笑了笑,道:“既然如此,那朕就赐其名曰:克敌吧!” “愿其于沙场上,尽破我大宋之敌!” “臣等谨奉旨意!”沈括再拜。 这个时候,石得一悄悄的从人群中,走到赵煦身边,低声说着:“大家……” 赵煦和他早已有了默契,立刻侧耳过去,石得一于是附耳道:“方才探事司来报,户部尚书曾布似乎在樊楼上,约见了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之弟安丞。” 赵煦点点头。 在他掌握了探事司后,朝中有几个大臣的公开行踪,就一直是他对探事司的要求必须掌握的东西。 曾布这个在他上上辈子,最后背刺了他和章惇,将赵佶扶上台的二五仔自然是重点监测对象(真不是因为曾布在日记里造他谣!)。 当然了,赵煦也只是要求知道,这些人的公开行踪,其他东西就没什么兴趣知道了。 但就算是这样,赵煦也知道了不少人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石得一却继续说道:“那个安丞,前些时日曾去过永泰坊。” 赵煦这才正色起来。 周围的人,看到这个样子,也都识趣的退开了一些距离,免得听到一些不该听的东西。 赵煦摩挲了一下双手,然后问道:“汴京城有和永泰坊相关的谣言吗?” 石得一摇摇头。 赵煦明白了,于是吩咐道:“不必管。” 虽然说,大宋祖制,禁止宰执大臣私下密切来往。 可是从立国开始,宰执大臣们就一直在密切往来。 好多人还是儿女亲家,甚至是父子、翁婿接替为宰执呢。 所以,这个所谓的祖制,其实都只是需要用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来,当做罪名。 不需要的时候,基本没有人管。 就像现在,因为赵煦比较注意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宰执们都会隔一层。 幕僚、子侄、兄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传话筒。 皇帝也不可能真的禁止他们之间有任何往来——这样的话,也就不要做事了。 当然了,红线是肯定存在的。 越过那条线,必然遭到铁拳重击! 不过,每个皇帝的红线都不相同。 像仁庙,基本很少管这方面的事情,以至于嘉佑时代的老臣,甚至敢直接逼宫要求立储! 而赵煦的父皇,对这个事情比较敏感。 除了王安石,谁都不能和其他宰执有太过密切的行为,更不要说共进退了——即使是王安石,熙宁时代的朝堂上,也安插了大量反对派掣肘。 到了元丰时代的宰执大臣,就基本都是彼此的政敌。 你像枢密院的韩缜和安焘,就是死对头。 东府的宰相王珪、蔡确,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 也就是李清臣和章惇可能关系还不错,但他们两个人的性子,完全凑不到一起。 到赵煦这里,自然也有红线。 只不过他的红线比较灵活,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伱像章惇的话…… 基本百无禁忌。 因为赵煦对章惇绝对信任! 而曾布,就是另外一面了。 用归用,但绝对不信任! 所以,要监视他的日常活动,要关注他的行踪,防止这个二五仔背刺。 但也不至于,曾布随便做点出格的事情就有什么应激反应。 曾布这个人,除了人品不行外,能力还是不错的。 倒是安焘的兄弟,居然去过永泰坊?! 赵煦想了想,和石得一说道:“石得一,去和童贯打个招呼,下个月就搬家吧。” “长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