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先而已。
他必须在皇帝离开南京之前做出来。
朱祁钰并不兴奋,因为天天都有人进献宝物,他都习惯了。
挥退了闵节。
返回乾清宫。
“陛下,这西夷科技竟这般先进?”
胡濙吓到了,大明费劲巴力才做出这么大的座钟,人家的表这么小巧,误差竟比座钟还小,气人不?
“老太傅,您真该好好看看西夷的书籍了。”
“朕为何花费重金,去买这些书回来?”
朱祁钰道:“因为咱们落后了,不要再抱守残缺了,把西夷好的东西吸收进来,不能永远扬着高傲的头颅呀,该认清自己了。”
“朕打算提高四夷馆的地位……再建立一寺吧,就建立太府寺。”
“太府寺掌天下教化,四夷馆放入太府寺之中,负责文化、翻译、推广,编纂等等。”
太府寺在明初被裁撤掉了,以前也不是管教化的,只是借用个名字而已。
大明就不是五寺了,变成了六寺。
内阁七部六寺,外加布政司、都察院、监察司、军吏司,形成景泰朝的官制。
“不止要翻译出来,还要编纂、汲取,把有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推广,让民间去学,不要总盯着古代自己的历史了!”
“咱们该向前看,向世界看,向天下看!”
“未来,不在历史里面,而是在创造上面!”
朱祁钰的话如洪钟大吕。
很显然,他对朝堂重臣不看西夷之书,十分不满,朝堂上都不看,民间有几个看的?
中国人本就有沉浸历史的传统,可能是文明太灿烂,导致都喜欢钻研古人的东西,不肯把眼光看向世界。
“还有,大明的词汇量还是不够多。”
“从西夷书籍中翻译过来大量词汇,舶来归化,变成自己的词汇。”
“西夷的诗歌也要学,总结出一批成语来,推广下去。”
朱祁钰真是操碎了心。
关键是他不指明道路,没人干,大明严重缺乏效率,没人抽着打着,不杀到自己头上,没人考虑推动社会发展,都是得过且过,贪图享受。
大明很早就做过这种事,从汉朝就开始用舶来词,佛教传来后,更是舶来了很多梵文词汇。
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学习才能进步,这是好事。
“老臣回家便开始研读西学。”胡濙被骂得面红耳赤。
叶盛也磕头表示要学。
朱祁钰脸色稍好:“朕已经令市舶司,和西夷交涉,让西夷派有才能的人来大明为官。”
“光看书,未必能看懂看透,让人来教才好。”
“但这不是西化,而是学习他们的精华,融入大明文化之中,明白吗?”
朱祁钰早就盘算好了。
医者、画师、学者、绘图专家、机械专家、化学专家、勘探专家等等,他都想要。
这是取精去粗,而不是全盘西化,是在汉文化中添砖加瓦。
“必须尽快打通路上丝绸之路。”
“朕要尽快和西夷接壤,朕想看看,究竟是大明强,还是他们厉害!”
胡濙翻个白眼,他是看不到那天了。
起码两三年内,没法打东察合台汗国了,主要是缺粮缺钱,打通西域,也得需要个五年时间。
和西夷接壤,起码要十五年到二十年后了。
“陛下,不如先打通去印度的道路。”叶盛觉得这个比较现实。
“印度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要了,跟他们交流能交流出个什么?朕诏来他们,估计来的都是些苦行僧,朕要苦行僧干什么?”
朱祁钰不屑。
真别说,大明真的有印度苦行僧,还很多!
南京的很多寺庙,都有来自印度的苦行僧。
这些苦行僧,除了佛经外,其他什么都不懂,甚至去印度的路他们都不知道。
陈嘉猷出使前问过他们,结果无人能带路回去,把陈嘉猷气个半死。
而在中枢。
俞士悦已经审出来了,倭灵王是扬州盐商供着,也是盐商进献伶伎给倭灵王,又联络周王进献仙丹。
内阁也在讨论预测天灾之事。
“若发生天灾,两面战争,必须停一头。”姚夔觉得兀良哈可以再等等。
“兀良哈也等不了,大明无限扩张,让兀良哈十分恐惧,已经在联络车臣部、察哈尔部等欲造反大明。”
李贤摇摇头:“草原各族,必须煊赫武力逼迫他们臣服,一年不打,他们就不消停,就会滋生野心。”
“柳溥上的奏疏,今年草原上严寒,冻死了很多牲畜,车臣部、察哈尔部、科尔沁部摇摇欲坠,若不供应粮食给他们,他们必然跟着兀良哈造反。”
“这一仗必须要打,打得要狠,不然难以震慑草原诸部!”
“现在我担心的是,宁夏也得打。”
“金帐汗国在内乱,西迁的瓦剌可能随时返回草原,届时咱们必须和东察合台汗国交好,甚至借兵东察合台汗国。”
李贤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首辅,他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了。
草原日子不好过,西面的日子也不好过